2020-01-19 14:10 瀏覽量:2973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wǎng)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今天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稱這一天為小年,而南方大多保留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tǒng),蘇浙滬地區(qū)更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無論是哪一天,小年的到來意味著新春佳節(jié)將至,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期盼闔家團圓。小年的習俗有很多,過去有祭灶神、掃塵土、剪窗花、寫春聯(lián)、剪頭發(fā)、吃糖瓜。小年一過,圍繞的主題只有一個——過年:家家戶戶都要開始備年貨了。雖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貨種類越來越豐富,檔次也越來越高,但那顆期待團圓的心,卻是最簡單也最質樸的。
作為春節(jié)的前奏曲,過小年熱鬧僅次于過年。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這么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怎能少了花樣繁多的美食?
南方小年怎么吃
年粽
廣西南寧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年粽跟端午節(jié)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nèi)ト~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可以用自己喜好的食品做餡料。
米餅
在廣西武宣、桂平等地,在小年來臨之時有做米餅的習俗。傳統(tǒng)的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其做法有些類似于月餅: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jīng)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米餅以用料講究、餡多皮薄、口感細膩香甜而著稱。
廿四團
“廿四夜吃團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一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江蘇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一道年味。
蘇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團子,過去叫作“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制作,餡料有鮮肉、豆沙、蘿卜絲等。蒸制好的團子上都要點紅色的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qū)別不同的餡兒,同時也帶來一年的好彩頭。
荸薺
在老福州祭灶,荸薺是必不可少的,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xù)到年尾”。
湯圓
南方很多地區(qū)有過小年吃湯圓的習俗,象征著“甜甜蜜蜜”。而且據(jù)說湯圓是用來糊灶君的嘴,讓他不要亂說凡人是非。
北方小年吃什么
餃子
北方人似乎對餃子情有獨鐘,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關東糖(糖瓜)
用麥芽、小米或黃米熬制而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制品,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一般三寸長、三指寬、扁平,呈絲條狀。拉制成扁圓形就是“糖瓜”,民諺“二十三糖瓜粘”中的糖瓜即指此。冬天將其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顏色呈乳白色,放在嘴里一咬,酥脆而又甜蜜,是北方很多地區(qū)都十分喜愛的一種小年美食。
早在唐代就有對糖瓜的記載,當時稱之為“膠牙餳”。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詩曰:“歲盞后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可見,它與美酒一樣,是人們過年期間必備的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
年糕
在魯西地區(qū),民間有“二十三年糕粘”的民謠。
每年臘月二十三,是家家戶戶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為黏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
年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麻糖用優(yōu)質小米熬成“餳”,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攪拌均勻,通過特殊工藝發(fā)酵和固化處理,做成各種形狀的糖塊,如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夾餡麻糖等。
炒玉米
在小年這天,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這一天,人們喜歡將玉米粒炒熟以后用麥芽糖粘起來,冰凍成大塊,放涼后食用。做法有點類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瓜子板、芝麻板,吃起來酥脆而甜味十足。
豆腐
北方一些地區(qū)小年有做豆腐、買豆腐、炸豆腐的說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儲存到過年再吃。
過年吃豆腐只是要為新的一年取個“斗福”的好彩頭,期望福氣能成斗成斗的來。
做好或買來的鮮豆腐不好儲存,又不想都做成凍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讓過年的餐桌上多一種吃食。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過后,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家家戶戶要蒸花饃,以表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
花饃又稱大棗餑餑、大饅頭,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哨。特別是要制作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花饃從和面、餳發(fā)和制作上都非常講究,遠遠要比平日里吃的饅頭要煩瑣。
和面時水添加較平時少很多,這樣做成面團后醒發(fā),發(fā)面后餳面,再揉面再餳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餳面,待面餳后才下蒸鍋,這樣做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吃起來一層又一層,特別有嚼勁,口感自是非比尋常,用來春節(jié)待客作為主食食用。
(王寧 整理)
小年的由來
小年,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jié)、灶王節(jié)。很多先秦的典籍中都有祭灶的記載。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早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神仙?!墩撜Z》中就有“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至于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jīng)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又發(fā)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qū)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shù)亓餍械拿耖g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并存,神靈眾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赡苁菫榱撕喕y(tǒng)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tǒng)的祭灶節(jié)日。南宋范成大有《祭灶詞》一首: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小年的時間差異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那么,為什么南北方小年的日期不一樣?
《后漢書·陰識傳》記錄了陰子方在臘日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在漢代,臘日是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可見那時祭灶日期還沒有確定。到了宋代,詩人范成大在詩中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見那時送灶王爺上天在臘月二十四。
在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宋時期,政治中心在北方,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tǒng),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到了清朝,為了節(jié)省開支,自雍正時期開始,皇帝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時,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公貝勒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區(qū)別。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不過,西南云貴川和部分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也就成了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