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09:11 瀏覽量:16544 來源:中國食品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這是作為維護國家安全大局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設國家戰略腹地是根據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的深化和升華,甚至更重要、更緊迫、更特殊,是在更高層次上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為前沿地區提供強大糧食、能源、材料、武器、物流等支撐。目前國內外大量大型企業開始涌入天府之國落戶生根,并將開花結果。
(一)國家戰略腹地的內涵與特征
西漢外交家張騫,在大夏(今阿富汗一帶)發現兩樣東西都是四川產物——蜀布和邛杖,說明四川是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據學者研究,張騫死后葬于成都天回鎮老官山。當前企業家有許多困惑與焦慮,“一帶一路”就是最好出路。要由確定性的“牛頓思維”轉向不確定的“量子思維”,在測不準中把握確定性,在確定性系統內發現隨機性,把“內卷”變“內助”,把“躺平”變“蕩平”,提高工作效益和項目成功率。
四川處于獨特、優越的四川盆地,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足性,自古就是國家戰略腹地、戰略大后方。四川不滅、中國不亡。北宋抗金、民國抗戰,四川都做出巨大貢獻。比如在抗戰時期,軍事貢獻——四川累計出兵350萬人(1937-1945年),占全國抗戰軍隊總數的1/5,是出兵最多的省份。川軍足跡遍布全國13個省份,參與28個大型會戰和戰役,守衛全國前線戰場1/5的國土,如參與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等重大戰役,以劣勢裝備對抗日軍,涌現多名抗日名將。20余萬川籍將士犧牲,參戰人數和犧牲人數均居全國之首。經濟貢獻——四川作為抗戰大后方,承擔全國70%的糧食供應。
1941-1945年征收稻谷8228.6萬市石,占全國總量的38.75%;輸送軍糧約4400億元法幣(占國家總支出30%),保障了前線物資需求。戰略地位——四川是抗戰指揮中心和工業基地,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成為抗戰總指揮部所在地。工業方面,四川集中了全國40%的鋼鐵產能和30%的機械制造能力,支撐了戰時武器裝備生產。運輸體系——長江、嘉陵江、渠江、岷江等構成以重慶為中心的戰時水運網,還有軍用機場。此外還有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貢獻。四川作為抗戰大后方,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全方位、多領域的巨大貢獻。
新時代的國家戰略腹地建設不同于 20 世紀 60 年代的“三線建設”,后者以國防備戰為核心,集中布局于川渝、云貴等地區。新時代戰略腹地更強調“統籌安全與發展”,通過產業協同、科技創新和區域聯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腹地需在保障國家安全(如關鍵資源儲備、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同時推動經濟增長,這對傳統建設模式提出的雙重挑戰。
一要鑄牢風險防控基礎。當前,以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為代表的傳統風險和以網絡安全、恐怖主義、重大疫情、金融安全等為代表的非傳統風險并存,需建立“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預警機制,統籌防范地緣政治沖突、產業鏈非線性崩塌、能源供應中斷、數據安全漏洞等新舊風險,筑牢戰略腹地安全屏障。把握核心特征,一是戰略樞紐性;二是功能多樣性;三是動態適應性。國家戰略腹地既需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生產力布局,又需要構建能源、糧食、重要戰略性資源等關鍵產業備份基地,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拓展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大縱深。同時還承擔構筑生態屏障、促進共同富裕、推動文化傳承等重要職能。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需根據國際局勢變化(如技術革命引發的產業變革浪潮、地緣沖突導致的國際供應鏈重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調整生產力布局,形成“平戰結合”“平急結合”的彈性發展模式,提升國家經濟體系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韌性,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水平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
二要有效協調利益平衡。隨著戰略腹地建設的縱深推進,產業、資本、技術、人口等要素加速向腹地轉移,這就要求實現核心區與腹地間的協同共振效應,通過精準的資源配置機制實現要素有序流動,顯著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同時,產業轉移還要兼顧腹地生態承載力和勞動力市場容納度,構建產業梯度轉移與生態紅線保護的動態平衡機制。
三要強化多元協同治理。戰略腹地建設涉及跨行政區、跨部門協作,要求打破行政區域與行業壁壘,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多元主體協同網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社會治理主體包括政府、群團組織、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各主體通過聯席會議、項目共建、信息共享等載體,構建“目標共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立體化協作網絡。戰略腹地建設背景下的社會治理方式是一種高度韌性、高度協同、智慧驅動、服務保障并重、多元參與的新型治理,具有強大“自適應性”和“自組織性”。
(二)國家戰略腹地帶來的重要機遇
作為國家明確的“戰略腹地”,四川不僅肩負著保障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使命,是支撐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核心區域,戰略地位空前提升,更成為撬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在此背景下,德陽作為“五城”(裝備科技城、現代產業城、全國職教名城、世界文旅名城、投資創業理想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節點城市,正以“重裝之都”的硬核實力,書寫服務全局的新篇章。
四川資源保障能力突出,糧食產量居全國前列,生豬出欄量全國第一,水電裝機容量全國首位(占全國比例超30%),釩鈦儲量全球前三,14種礦產儲量全國第一,為國家安全與產業安全筑牢根基。開放通道優勢凸顯。成都作為全國第三個雙國際機場城市,開通國際航線85條;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全國第一,構建起“48小時北歐三文魚、36小時南美車厘子直抵成都”的全球物流網。四川正從內陸腹地躍升為向西向南開放的“新橋頭堡”。
四川建設國家戰略腹地的新機遇,集中于政策機遇、產業機遇、科研機遇、就業機遇、開放機遇、公共服務機遇等。主要在糧食、能源、材料、交通等關鍵產業備份。核心機遇體現在以下五大領域:
(A)戰略定位升級:國家布局的核心承載區
1.國家戰略疊加優勢,成為保障產業鏈安全、資源供給和開放協同的“戰略備份基地”。
2.經濟能級躍升,成為全國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
3.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通過專項債券、超長期國債等工具,為基建與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B)創新與產業機遇: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
1.戰略科技力量集聚,作為國家級創新樞紐和技術攻堅核心載體。
2.高端制造業集群崛起,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和產業備份功能。
3.綠色與數字產業新賽道,依托水電資源(裝機量占全國30%)和釩鈦等14種礦產儲量全國第一,推進光伏、儲能技術輸出,并與東盟共建數字合作項目。
(C)開放發展機遇: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
立體通道網絡成型,陸空聯動,海外聯通,江鐵海聯運,打通東南亞出海捷徑。
貿易效能提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全省外貿比重。
制度型開放突破,進行制度創新,過境免簽政策吸引外資和世界500強企業。
國際合作平臺擴容,推進國別合作園區差異化發展,中國—歐洲中心集聚國際機構,“川港澳合作”推動千億級川港示范園建設,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
(D)農業與生態機遇:安全屏障與綠色轉型
糧食安全戰略基地,提高糧食產量、油菜籽產量和生豬出欄量,建設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保障國家初級產品供給。
生態屏障功能強化,作為長江黃河干流交匯省份,提高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和長江黃河干流水質。
(E)區域協同機遇:雙城經濟圈與“五區共興”
成渝雙核驅動,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持續提升,產業協作深化,拓展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萬億級領域。
多極支撐格局,構建“省域副中心-區域中心城市”體系。綿陽——中國科技城、川渝副中心,引領創新,宜賓-瀘州——共建先進制造業基地。
(三)四川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路徑
四川將國家戰略腹地功能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聚焦三大方向:
1.強化立體互聯互通,打造陸海天網立體通道,深化中老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動設施聯通從“硬連接”向“規則、標準軟聯通”拓展。
2.推動綠色與數字合作,建設“綠色絲綢之路”,開展光伏產業對話、低碳技術培訓;擴大“絲路電商”布局,深化與東盟、非洲數字合作。
3.構建產業協同新生態,依托水電、礦產、科技資源,與共建國家共建清潔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合作項目,輸出“四川智造”解決方案。
(四)德陽作為雙城經濟圈節點如何實行戰略擔當
從三星堆文物可見,德陽在歷史上曾是中國手工業重鎮和工匠精神發源地,是世界貿易中心和宗教中心。今天,德陽的重裝、白酒、雪茄也是譽滿全球。作為四川裝備制造“脊梁”,德陽正以三大定位服務國家戰略:
1.打造高端裝備科技城。——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2024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德陽建設高端裝備科技城的意見》,要求將中國裝備科技城建設作為帶動和支撐科技強省、制造強省建設的重要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明確目標——2027年工業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建成全球領先的高端能源裝備集群;2035年成為世界級裝備制造基地,能源裝備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推進創新突破——攻克200項核心技術,實現100項零部件國產化;建設天府旌湖實驗室,集聚300個國省級創新平臺。
2.建設成渝產業協同“核心引擎”,與重慶共建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打造引領川渝的裝備產業備份中心,保障產業鏈安全。
3.探索“一帶一路”裝備出海新模式,推動核電技術、重型燃氣輪機等“國之重器”走向共建國家,建設“小而美”的綠色能源、智慧城市合作項目。
四川建設國家戰略腹地,本質是以安全托底發展、以開放激活創新、以綠色重塑價值。從全球供應鏈的“備份基地”到向西開放的“戰略高地”,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質生產力策源地,四川正將國家使命轉化為發展動能,成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縱深推進的關鍵力量。
以腹地之能,開共贏之局。四川建設國家戰略腹地,是“國之大者”與“省之要事”的深度融合;德陽建設成為高端裝備科技城,是“制造強國”與“一帶一路”的戰略呼應。讓我們以四川為支點,以德陽為先鋒,將戰略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西部篇章!
(李后強2025年8月5日在“數字絲路.鏈通未來——絲路.數字資產與大宗商品供應鏈大會”上的發言)
上一篇:中國釀酒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論壇2025“中輕萬花杯”釀酒質量大賽活動啟動
下一篇:羅馬尼亞前總理彼得·羅曼:郎酒莊園超乎想象,郎酒品質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