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0:31 瀏覽量:2335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為持續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四川省巴中市依托資源優勢,立足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富民增收為目標,明確了今后5年漁業發展思路和重點。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建部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5個、漁業養殖面積2000公頃(池塘、河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8000公頃、漁業水庫增殖面積3500公頃,水產品產量達8萬噸,漁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形成“一魚一業”“一縣一品牌”的漁業發展新格局。
實施良種繁育工程
引進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漁場、養殖大戶等良種繁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華鯪(江口青鳙)、大鯢(娃娃魚)、重口裂腹魚(南江洋魚)、中華爬巖鰍(巴魚子)等巴河特色魚類原種場、培育站建設,鞏固提升巴河地方特色魚類種質資源,切實扭轉當前種源繁育體系不全、示范帶動不強的尷尬現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涉農項目資金的聚合放大效應,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漁業種源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探索設立支持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增強漁業發展的資金保障。到2025年,全市培育漁業種子資源的龍頭企業20家、涉漁專合組織100個、家庭漁場100個、專業大戶500戶。
實施質量提升工程
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原則,引導水產養殖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化生態魚塘的升級、改造和開發。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和漁業投入品風險隱患排查,深入開展“三魚兩藥”、水產禁用藥物及獸藥殘留超標專項整治行動,依托四川新希望恩陽洪亮小龍蝦種苗場、川臺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開發840余座水庫16萬畝工程水面、139萬畝水稻田,推行“以魚控草、以魚抑藻、以漁凈水”的大水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大力發展增殖漁業和稻魚綜合種養,推動小龍蝦、大閘蟹、澳洲龍蝦等特種蝦蟹類養殖。
實施特色引領工程
全力打造江口青鳙。緊扣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江口青鳙”這塊金字招牌,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機制,通過項目支持、配套建設、品牌推薦等方式聚力發展江口青鳙。力爭到2025年,將江口青鳙園區打造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種苗孵化能力年達到2000萬尾、成魚核心養殖區達到3000畝,輻射帶動周邊水面養殖5000畝。全力創建“魚米之鄉”。充分盤活全市139萬畝水稻田,大力發展稻魚、稻蝦、稻蟹、稻鱉等高附加值綜合種養,加快推進“魚米之鄉”品牌創建,實現“米袋子”“菜籃子”“錢袋子”有機統一,既確保糧食穩定,又提升農民收益。力爭到2025年,成功創建“魚米之鄉”5個,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30萬畝。全力打好生態品牌。北緯31毅、中國南北氣候交界和全域無重金屬污染豐富的水資源,涵養了巴中水產品的好品質,已成為“川魚振興”“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的重要品種。依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喊響生態品牌,打出安全優勢,全力打好巴中生態魚品牌。全力健全供應體系。依托“巴中棗林魚”餐飲平臺,借力“巴食巴適”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建立黃辣丁、華鯪、巴魚子等巴河特色魚類資源原料魚目錄庫,健全水產品原材料供應體系,夯實巴中漁業核心餐飲產業供應體系,實現從基地到餐桌的無縫對接。
實施漁旅融合工程
堅持創建農業園區。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一園一策”原則,集中打造一批產業特色明、加工水平高、生產方式活、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水產農業園區。力爭到2025年,成功創建1—2個省級現代水產農業園區、10個市級現代水產農業園區。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推廣龍頭企業實行種苗供應、標準養殖、統一加工、集中上市一條龍服務,不斷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構建集“保種選育+標準養殖+定點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連鎖餐飲+品牌營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堅持漁旅融合發展。結合“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積極發展休閑漁業,推動漁旅融合發展。借力“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傳統節日,舉辦休閑漁業推廣活動,做優“南江捉魚節”“平昌國際垂釣節”等民俗節慶活動,集生產、休閑、垂釣、旅游、餐飲、文化、漁事體驗等于一體,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漁業示范村居、示范鄉鎮、示范區(縣)。
實施增值增效工程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和培養水產科技人才,充實水產漁政部門技術人員,加大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技人員培訓力度,培養一批技術明白人、“田博士”“土專家”,建立一支與生態漁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水產人才隊伍。強化科技成果應用。加大特色高價值土著魚類繁育、養殖尾水治理、生態健康養殖示范、稻魚綜合種養等技術研發力度,鼓勵產學研大協作。創建“漁業百家示范基地”,推廣稻魚綜合種養、特種水產品養殖技術、微水調控技術、生物調水改底等先進技術,提高科研成果應用轉化率。強化地方標準制定。抓緊構建完善的水產養殖標準體系,盡快制定出臺不同魚類養殖技術規程、稻漁綜合工程建設規范、標準化池塘建設規范、棗林魚原料魚質量標準等地方標準,推動巴中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