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3 08:53 瀏覽量:27834 來源:中國食品網
“忘記”、“遺忘”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于時間的變遷,主體記憶的性質程度,遺忘已故去的事情實在不足為奇,而忘記的方式亦可以不必相同,有自然的忘卻和故意的忘卻等等,而這些在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看來卻別有滋味。
《莊子》一書中,“忘”出現了八十多次,如“忘禮樂”“忘仁義”“忘其肝膽”“忘親”“忘物”“忘己”“忘年”“忘知”“忘利”“忘心”等,涵蓋了“忘”的不同層次、過程、內容以及所達到的人生境界。莊子認為“忘”,是一種使人達到與天合同的途徑,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一種痛苦掙扎后的抉擇,善于忘卻的人謂之“真人”。
今天,品牌傳播專家、大宗師酒文化傳播者葉歌再次穿越時空對話莊子,向莊子求教關于“忘”之哲學。
“忘”之思想論
葉歌:“忘”是莊老您《莊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您的重要哲學主張。能談一談您所謂的“忘”,與世俗的自然之忘及弗洛伊德式的“動機遺忘”有何區別嗎?
莊子: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莊子·德充符》)
——解讀:
莊子的“忘”是主動的、積極的,能在不消滅客體的前提下隔離、屏蔽非相關性因素而斂納、提升相關性因素,是個體達道的途徑和方法,是自覺之忘。這種“忘”并非一時一地短暫的遺忘,而是人精神層面的超越。通過這種主動而自覺的“忘”,人得以從繁雜的世俗中解放出來,達到精神的自在。
“忘”之境界論
葉歌:看來莊老所謂的“忘”可是一種技術活。不同人的修煉的境界不同,可以達到的“忘”的功力亦不相同,當然所對應的境界自然不同。您認為“忘”有哪幾重境界呢?
莊子: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有以為未始有物者,物我不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解讀:
莊子在《齊物論》中用“無是非”“無封”“無我”三重境界作出回應。他認為,人的境界有三種:第一種是“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雖有物我分別,但對萬物同等地觀照,不作思想上的區別(即“無封”);第二種是“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雖對萬物進行區別,但不從言論上予以是非善惡的評判(即“無是非”);第三種是“有以為未始有物者”,物我不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即“無我”)。
人要想達到這三種境界,必須要采用以道觀物、以心觀道的精神,齊物論、齊萬物、齊物我,如此是非了了,物我同一,自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境界。
“忘”之過程論
葉歌:由此觀之,“忘我”是“忘”的最高境界。那么,您認為在修煉的過程中,要達到“忘我”之境又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呢?
莊子:
@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莊子·達生》)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ā肚f子·外物》)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莊子·天運》)
@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莊子·天地》)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大宗師》)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莊子·大宗師》)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
——解讀:
莊子雖然沒有明確說出來“忘”之過程,但深入分析“忘”字所連接的具體對象就能一窺端倪。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霞認為,莊子“忘”的過程總體上可以歸納為忘物、忘德、忘知、忘己四個方面,其逐次遞進的關系是由外向內、由物到人、由身至心、由淺入深。這里的“忘物”是指脫離外界物欲的誘惑,視物不見;“忘德”是擺脫仁義、禮樂等道德的束縛,放下道德評判;“忘知”是放棄囿于成見的知識經驗與智巧,有而不用;“忘己”即擺脫了形累,了然生死,忘記自身的存在,直抵道性。
“忘我”并非把主體的“我”全部遺忘,而是在“道”的映照之下忘其所忘?!洱R物論》開篇之初就提出“吾喪我”的命題。明末高僧憨山德清注:“吾自指真我,喪我謂長忘其血肉之軀也”。道家文化學者陳鼓應認為“吾喪我”是指摒棄成見之意,其中“我”指偏執之我,“吾”乃真我之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羅安憲認為,“吾”指一般意義上的我,而“我”是指被成見所拘、欲望所使的“俗我”“忘我”是雖存而忘,“喪我”是直接丟棄掉。雖然上述諸家釋義之間存在差異,但對于道家自我的發展卻有共識:“我”是復雜的,是由“執我”“俗我”“真我”等構成;同時,“我”的發展與成熟應該秉承“減”法原則,摒棄“執我”“俗我”等成分,尋求抱樸契道的真我。
在莊子看來,人只有在忘我之后才能進階成為圣人、神人、至人,達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逍遙境界。
“忘”之方法論
葉歌:看來要達到“忘我”之境實屬不易啊,您認為要達到此種境界有哪些重要途徑和方法呢?
莊子: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解讀:
莊子認為,“心齋” 和“坐忘” 是精神進入道境的兩種修養方法。據陳鼓應研究解讀,“心齋”的修養工夫著重心境向內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氣,層層內斂。所謂“徇耳目內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內通”,達到收視返聽于內的效果。而“坐忘”的修養工夫則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義、忘禮樂而超越形體的拘限、智巧的束縛,層層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
“心齋”修養方法,在“一志”的原則下,其步驟為: “耳止”“心止”“氣道”“集虛”等修煉之功,亦即聚精會神,而后官能活動漸由“心”的作用來取代,接著心的作用又由清虛之“氣”來引導。“唯道集虛”,“道”只能集于清虛之氣中,也就是說道集于清虛之氣所彌漫的心境中。這清虛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心齋”的關鍵在于精神專一,透過靜定功夫,引導清虛之氣會聚于空明靈覺之心。
“坐忘”提示人的精神通往無限廣大的生命境界。如何達到“大通”的道境,這里指出了三個主要的進程:首先是心境上求超越外在的規范(忘禮樂),其次求超越內在的規范(忘仁義),再則求破除身心內外的束縛(離形去知)??梢?ldquo;坐忘”的修養方法,要在超功利、超道德,超越自己的耳目心意的束縛,而達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莊子的“忘我”實際上就是體性抱神、無為復樸,通過對外在物欲是非的摒棄和內在精神的純化,回復到人的淳樸、本真狀態,其中蘊含了生命的超越與升華。
大宗師酒,文化新生
莊子以“忘”的方式得以遠離凡塵雜事,得以洞徹別物,得以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去審視這個世界,這是一次思想新生,是一代人的新生,也是一個行業的新生。大宗師酒便是站在莊子哲學思想高度,蘊含中國文化精髓的時代結晶,為醬酒行業帶來了文化新生。
大宗師酒將“忘”之哲學運用貫通,摒棄虛假、浮華、暴利,倡導做真人、做真酒,以“真誠奉獻,善待大眾,美好分享”為職責,體現了歸真、至善、臻美的價值追求,是以美酒敬仰先賢,以感恩回饋社會的生動實踐。
大宗師酒由“悅鑒、天鑒、地鑒、心鑒”4款精品系列組成“3+1矩陣”,結合莊子“人為本、天造物、地承根、心至上”的思想,賦予構成產品階梯級的消費市場布局,以實現全民喝好酒、享好酒的初心。
醬香精釀與中國文化同源表達,大道思想與美酒釀道本真對話。經濟界專家李后強、釀酒大師李家民、書法大家侯開嘉、品牌傳播專家葉青等共同賦能。大宗師酒回歸原點、回歸大道,返璞歸真,演繹精神世界情感的“真善美”。
大宗師酒,東方醉美醬香酒。
國酒傳播
上一篇:居民房內藏著30多種“保健品” 執法人員:含那非類物質 已立案偵辦
下一篇:飲酒難舍的是真情,一杯敬自己一杯敬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