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10:23 瀏覽量:14454 來源:中國食品網
食品安全再爆雷,油罐車卸完煤油直接裝食用油?
近日,新京報揭露了罐車運輸行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現象:一些罐車在卸載完煤制油后,未經清洗便直接裝載食用油的情況。調查涉及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5月21日,一輛卸完煤制油的罐車,在未洗罐的情況下進入一家糧油公司裝載大豆油。新京報記者 韓福濤 攝(來自網絡)
報道截屏
針對相關事件,7月6日,中儲糧集團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開展專項大排查,對違反相關規定的運輸單位和承運車輛依法終止運輸合作。
中儲糧說,要對全系統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發現存在違反規定的運輸單位和承運車輛,立即終止運輸合作,并列入集團“黑名單”。
中儲糧是誰?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大型央企,這次事件的另一個當事方匯福糧油集團。
天津一家生產食用油的公司門口,一名罐車司機正在擦拭卸油口。許多罐車不洗罐的話,司機都會通過擦拭卸油口來應付檢查。新京報記者韓福濤 攝
根據新京報的報道,一輛罐車可以裝35噸大豆油,一噸食用油等于1250升,35噸就是43750升,按照5升一桶油來算,那一輛罐車相當于裝了8750桶食用油。
罐車司機也說了,卸完煤制油,不清洗罐體,直接裝食用油,早就是罐車運輸行業里公開的秘密。
8日,針對上述報道,匯福糧油集團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相關部門已對此事進行調查,公司正在等官方通報。“這個油罐車不是我們單位的油罐車,涉及我們公司‘匯福’品牌的油是沒有任何質量問題的。”該工作人員稱。
據媒體此前調查報道,罐車運輸行業存在食品類液體和化工類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的情況,有食用油運輸罐車運完了煤制油等類物品再裝運食用油的情況,調查涉及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99年10月,是以大豆加工為主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主要產品為匯福食用油、匯福豆粕。
匯福糧油的創始人石克榮原為燕郊轄區內高樓鎮的黨委書記,憑借高樓鎮一家糧油加工企業改制的機會下海從商,成立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后一步步發展壯大。
在“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有7家糧油企業成功入圍,分別是: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五得利面粉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渤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西王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香馳控股有限公司。
天眼查APP顯示,中儲糧集團通過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全資持有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還全資持有中儲糧油脂(唐山)有限公司、中儲糧油脂(張家港)有限公司、中儲糧油脂(新鄭)有限公司等。
煤制油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一旦混入大豆油被人食用,可能導致中毒。食品安全法明確:“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貯存、運輸”。
人民日報評論:
運送完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的油罐車,儲存罐未經清洗,就直接裝上食用大豆油繼續運輸。這樣沖擊食品安全底線的亂象,竟然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
更刺痛公眾神經的是,有罐車司機向記者透露,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車運輸行業里公開的秘密”。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亂象已持續一段時間;這么做的并非個案,在行業內習以為常。
煤制油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一旦混入大豆油被人食用,可能導致中毒。
食品安全法明確,“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貯存、運輸”。
如若如所言是“行業里公開的秘密”,置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何地?置法律的威嚴和公正于何地!
天津一家生產食用油的公司門口,一名罐車司機正在擦拭卸油口。許多罐車不洗罐的話,司機都會通過擦拭卸油口來應付檢查。新京報記者韓福濤 攝
運輸的鏈條長,參與的主體眾多。從運輸公司、罐車司機到食用油廠家,任何一個環節嚴格把關都能有效避免行業亂象的發生。相關報道還透露了一個細節:一些罐車只是用白紙將罐體外側噴涂的介質信息遮蓋住,再重新張貼一張寫有“食用油”字樣的貼紙,就能在進廠驗罐時堂而皇之地“蒙混過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大于天,不容任何閃失。對于敷衍塞責瀆職失職者,唯有嚴肅追責才能以儆效尤、廓清風氣。對于目無法紀膽敢越法律紅線者,唯有依法依規嚴懲不貸才能切實維護法律尊嚴、讓食品安全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報道中涉及的中儲糧集團近日回應,在7月2日要求下屬油脂公司開展排查的基礎上,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在食品領域,信任最易失去,又最難得到。只有徹查問題、徹底整改,給公眾一個滿意的交代,同時舉一反三、優化流程做好預防把關,才有可能彌合亂象造成的“信任缺口”。
食品安全問題必須下最大氣力抓好。從罐車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到不法商家將福壽螺偽裝成田螺賣,再到腳踩鵝腸擠糞、煙頭扔進鴨腸筐,這些亂象警醒我們: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一以貫之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絲毫不可懈怠、時刻不能放松。(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
試問:國家機器監管責任、企業主體的責任在哪里?大小食品消費安全事,難道只有媒體與民眾來揭開違法犯罪事實真相?
食品安全,人人有責。
對此,你怎么看?
(綜合新京報、人民日報、光明網、北京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