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 16:59 瀏覽量:28594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網訊 (張倩)醬油是非常傳統的調味品,幾乎每家每戶都需要。但是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國內對醬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來本本分分的做醬油,醬油也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滋味。
而犍為石馬村卻還保存有古法手釀醬油作坊,沒有現代化廠房,幾間矮平房,上百個頂著斗笠的醬油缸占滿了整個院子。這便是竇記醬油作坊。1980年從部隊退伍的竇大叔,正好遇上石溪供銷社廠改制,由于祖輩都是做醬醋的,竇大叔便四處借錢,把廠房租賃下來,保持原手工古法釀造醬油,后來無奈廠房拆遷,他便搬到了此處。三十多年來,從選黃豆蒸煮、制曲發酵、晾曬成醬、到滅菌裝瓶,竇大叔老醬油的制作工藝從未改變。
竇大叔一步步帶領我們觀看了醬油的制作過程,讓我們也認識到了每一滴醬油,都來之不易。醬的主要成分是黃豆和麥麩等,首先需要挑選出優質的大豆,然后浸泡1個小時左右。再與麥麩等四種原料進行混合,最后再放入大缸里蒸2個多小時。蒸好之后,將冒著熱氣的黃豆麩皮麥的混合物攤開慢慢涼卻,再集中到一塊。待冷卻之后,便可以將之轉移到竹篾席上,置放于架子上,等待發酵了。其中發酵是制醬最關鍵的一部分,制曲室里的溫度較高,以便于醬油曲發酵。一般發酵3、4天左右,便會看到上面有一層細細的菌絲,這就等于發酵成醬油曲了。
在發酵的時間里,還需要經常巡視,看制曲室的溫度和濕度是否正確,因為溫度和濕度過高或低都會影響制曲的成功。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古法手釀醬油不高產的原因之一。最后,將制好的醬油曲放入晾曬缸中,再澆入鹽水,用竹編斗笠蓋住后便開始漫長的“日曬發酵”過程。早晨,掀開醬缸蓋,讓醬油沐浴整日的陽光;夜晚,蓋上蓋子,等待凌晨的露水凝聚在藤編的蓋子上,從縫隙滲入,滋養一缸醬香。而在這個過程中,每隔幾天,還要進行翻曬,“如果不翻,下面的醬就會曬不到”,正在翻曬缸里的醬的師傅告訴我們。
采用傳統大缸天然日曬發酵的醬油,在經過“春準備,夏制曲,秋翻曬,冬成醬”,這一年的時間,才能最終成為一滴純手工醬油。相對于現代工藝大批量生產的醬油來說,周期確實是長得可怕。同時,這種制作方法做出來的醬油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這就是時間的代價,但好東西都是需要經過時間的釀造。竇大叔給我們打開去年做好的醬油缸,從中取出的醬油,醬香濃厚,香氣彌漫了整個曬場。嘗一下,會發現古法釀造的醬油中甜、咸、鮮三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般速成醬油根本無法比擬這種層次感。怪不得都說,古法醬油是醬油中的“奢侈品”。“而醬油這個時候還不能進入市場,還需要經過滅菌和抽檢兩道工序,達到合格標準后才能銷售。”竇大叔笑著對我們說。
目前,竇大叔已為產品注冊了“古犍竇記”商標,準備再次為人們體驗到傳統有機醬油的真實魅力,他希望能喚醒更多老一輩人對醬油的記憶,同時也讓更多后輩們品嘗到古法釀造醬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