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1 09:44 瀏覽量:1065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據研究機構易觀發布的《互聯網餐飲外賣行業數字化分析》顯示,今年僅第三季度,我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的整體交易規模就達1952.9億元,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外賣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同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并且逐漸從餐飲業跨度到生活服務行業。業內人士分析,“外賣化”將成為未來消費領域的一大增長點。不過在外賣行業繁榮的背后,食品安全問題成為詬病。只有嚴把質量關,外賣行業才能真正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外賣成生活必要部分
“中午快到用餐時間拿起手機點個外賣,幾十分鐘后熱騰騰的美食就送到單位來了;下午下班前一小時,再用手機下單,買一些晚餐需要的食材,等我到了家,菜也差不多送到,就能下廚了。”作為職業女性,王麗麗已經離不開外賣了。
“這兩天降溫,不想出門,基本叫外賣。”王建明是一位白領,一個人在新疆烏魯木齊南湖附近租了套單身公寓,“生活節奏快,一個人懶得下廚,外賣消費的比率很高。”
據研究機構易觀發布的《互聯網餐飲外賣行業數字化分析》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的整體交易規模達1952.9億元,同比增長35%。換算一下,中國一天的外賣規模就超過了20億元。
我國在線外賣行業起步于2012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線外賣行業也得到快速增長,市場規模越來越大。隨著智能配送系統的發展,外賣行業的即時配送能力不斷提高。分析人士認為,外賣行業將從餐飲進一步跨度到生活服務行業,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推動服務業與零售業的融合,“外賣化”將成為未來消費領域的一大增長點。
分析報告指出,這得益于訂單量持續增加和客單價微漲,雖然正餐餐飲品類仍為主體,但新零售品類的訂單量明顯提升、增速較快,三線及以下城市也成為外賣產業新的增長點。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4歲以下人群是外賣訂單的主體,其中24歲及以下用戶在餓了么平臺占比高達65.27%,美團外賣上則占比52.59%。95后、00后實實在在地撐起了外賣訂餐的“半壁江山”,成為外賣經濟的主力。而超過六成的用戶選擇外賣的原因是工作節奏快、沒時間或不愿意在家做飯。
事實上,年輕消費者的確越來越喜歡在外賣平臺上消費,這也促成了交易規模的擴大。如今很多外賣平臺不只可以送餐,生鮮美食、代購送藥、送花上門、便利店配送生活用品……這些都已成為平臺上可供選擇的服務門類。
毫不夸張地說,依靠手機和網絡,足不出戶也能“吃好、喝好、用好”的確成為現實。當然,在肯定外賣給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需要警惕由此帶來的部分年輕人缺乏運動、“宅”過了頭等負面效應。
外賣拉動夜經濟消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外賣數據里藏著精彩的“夜經濟”。以海南省海口市為例,美團大數據顯示,今年夏天海口夜間外賣訂單量激增,一天24小時幾乎都有市民在點外賣。其中晚上18—22點是外賣訂單高峰期。“晚上從公園散步回來,肚子就餓了,以前總是煮方便面配火腿腸,現在手機點個外賣很方便。”在消費者林先生看來,一個人時更喜歡通過網絡消費美食。
外賣,成為城市發展的配套服務,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溫度。
數據顯示,在海南,24%的夜宵外賣來自一人用餐,42%的夜宵外賣來自兩人用餐。“一人食”和“二人食”成為外賣夜宵市場的主力軍。
每當夜幕降臨,在城市車流中穿梭的外賣騎手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嚴格來說,晚10時之后才算進入夜宵時段,直至凌晨。期間,美團活躍的外賣騎手每晚都在千人以上,即使零時后仍有幾百名余名騎手在奔波。“最忙時一天要送100多單,每天凌晨后還要送十幾單。”一位外賣騎手說。
“小藍人”餓了么騎手陳爾山入行更早。陳爾山說,起初送外賣,基本都是餐食,夜宵很少。如今什么都送,夜宵的訂單量更是占到全天的1/3。外賣成為消費者和商家的紐帶,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很多商品在夜間得以延伸。
夜色中奔波的不僅有外賣騎手,各個商家也為留住客戶費盡心思。位于海口市城湖路的新海府粥城,從每天早上11點開始外賣業務,一直持續到騎手下班。“夜宵外賣的利潤可能不高,但只要菜口味做得好,價格實惠,會幫助我們維系和老客戶的感情,也會吸引新客戶來店里就餐。”該店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表示,外賣行業解決了城市中的許多就業問題,通過互聯網給店家賦能,從傳統到店消費發展為多種消費模式。同時外賣行業也拓展了夜經濟新模式,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豐富了“夜經濟”的業態,是促進夜間消費的有利補充。當然,作為“夜經濟”分支之一的外賣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政府需加強管理,引導行業有序發展,從而讓“夜經濟”供給更加多元化、豐富化。
嚴控質量促行業發展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外賣行業在實現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安全隱患。有些店鋪的食物生產流程隱蔽,店主對食材和食物制作過程中的衛生情況不夠重視,之前就曾有新聞曝光過一些“網紅”店鋪衛生條件“臟、亂、差”,相關檢測指數嚴重超標。很受歡迎的“網紅”店尚且如此,這不得不讓人對一些并不知名的外賣店鋪的衛生狀況擔憂。
其實,早在2017年11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就正式發布《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提出“五個明確”的具體要求:明確“線上線下一致”原則,網絡銷售的餐飲食品應當與實體店銷售的餐飲食品質量安全保持一致;明確平臺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義務;明確送餐人員和送餐過程要求,保證配送過程食品不受污染;明確開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檢測;明確與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章的銜接。這些具體要求也為進一步加強網絡餐飲服務的安全監督管理、規范經營管理指明了方向。
部分店鋪的衛生情況遭人詬病,是擺在外賣平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對于平臺的“下半場”比拼來說,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用餐體驗,無疑是其中角逐的重點。
與此同時,近年來,全國多省市先后開展了整治網絡訂餐專項行動,保障外賣食品安全。而根據最高檢日前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8月起部署開展為期一年的“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以來,針對網絡餐飲無證經營、超范圍經營、配送餐品保管不善等問題,一年來共有59956家不合格網絡餐飲店鋪被下線。
對每一個外賣用戶來說,只有餐飲服務的衛生條件得到了充分保障和切實監管,才能筑牢這道安全“防火墻”,護衛“舌尖上的生命健康”。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在線外賣行業將朝服務多元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只有進一步提升外賣配送效率,強化多維度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用戶的體驗感,才能留住消費者。只有嚴把質量關,外賣行業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本報記者 王寧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