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10:30 瀏覽量:1519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實,近年來“,兒童經濟”逐漸升溫,成為新的商業增長點。各類圍繞兒童的消費品也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根據騰訊數據實驗室發布的《2018中國少兒家庭洞察白皮書》估算,中國兒童消費市場的規模已突破4.5萬億元,這是一塊巨大無比的蛋糕。而且,這一市場正朝著更大的體量快速增長。
當80后、90后升級為家長中的主力軍時,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對消費品質的追求也使育兒支出水漲船高。數據顯示,一個家庭全年的育兒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22%左右,并且這一占比還在持續增加。廣闊的市場前景,引來國內外眾多企業競相角逐,包括雙匯、伊利乳業等名企都紛紛進軍兒童食品這片藍海市場。
前景廣闊 企業紛紛布局
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1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從年齡上來看,全國0—15歲人口為24860萬人,占總人口的17.8%,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其中,二孩占比保持在50%左右。最新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我國0—6歲嬰幼兒數量達1.4億,其中,3—6歲嬰幼兒數量超7000萬,這個規模超過了整個法國的總人口數。龐大的人口規模醞釀了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兒童經濟迅速崛起。
兒童相關的消費市場規模有多大?據盈石集團研究中心整理的數據顯示,中國兒童消費市場規模2018年已接近4.5萬億元。其中,2017年我國旅游總人數達到51億人次,旅游產值亦為4.5萬億元。占全國總人口五分之一不到的兒童,消費規模和全國旅游產值持平。
兒童消費市場驚人的增長速度,引來眾多企業垂涎。包括雙匯、伊利乳業、盼盼食品等名企都紛紛進軍兒童產業。雙匯在兒童食品市場持續爆發的背景下,重磅打造“智趣多”兒童品牌,精耕兒童食品這一片藍海市場“。智趣多兒童成長鱈魚腸是雙匯進軍高端兒童食品領域的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產品上市。”雙匯發展總裁馬相杰稱。
健康意識提升、消費升級及家長對兒童飲食的重視,令兒童食品市場生機勃勃。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2003名受訪兒童家長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84.8%的受訪家長更傾向于給孩子購買有“兒童食品”字樣的產品。
市場火熱 標準卻存空白
據《兒童消費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在兒童消費市場,超過98%的家長非常重視質量安全問題,材質是其中受關注的焦點。針對當前兒童消費市場狀況,八成家長對當前質量安全狀況評價較低,而且對短期改善現狀的信心不足。有需求而又缺乏安全感的80后、90后父母,很自然地會選擇進口食品。
消費群體結構和觀念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的形態。同時,資本密集進入兒童產業,技術和產業的融合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兒童市場加快重組,各類品牌快速成長,產業規模和市場前景均有了一番新風貌。兒童專家李露凌表示:“伴隨著80后、90后逐漸成為家長的主力,他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以及豐富的信息獲取手段,傾向于知識勝過經驗,安全意識更會高于前一代家長。”
目前,市場上的兒童食品很流行,從常見的兒童牛奶、兒童餅干到兒童醬油、兒童食用鹽,可以說是琳瑯滿目。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買食品時,青睞冠以“兒童食品”字樣的產品,認為它們更能滿足孩子的身體發育需求,更加健康營養,這類產品也往往價格更高。事實上,目前在我國,除3歲以下嬰幼兒必需食品外,尚無有關“兒童食品”的概念和相關食品標準。一些廠商只為迎合兒童特有口味及心理,在無任何標準的情況下,隨意添加各類蔗糖、果糖等添加劑,便成為兒童食品。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柳春紅表示,事實上,目前,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的制定是基于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參考而設定的,并沒有針對兒童制定添加劑限量標準。“若兒童食用含有過多添加劑的食品,可能產生急、慢性毒性,當然這些都與最終攝入的劑量有關。”
亟待整治 完善監管機制
我國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有專門針對兒童的建議,《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也對家長選擇食物做了指導。但我國還沒有出臺針對3歲以上兒童食品的相關標準。
“事實上,商家生產的兒童食品是根據營銷需求,自行在標準范圍內進行的調整和宣傳。”有知情人士指出,生產端基本上都是以企業標準作為產品的生產標準,消費端只有保護兒童的意識但沒有專業的甄別知識,只靠消費者來辨別是有困難的。這也給了企業很大的自由空間,導致“兒童食品”成為很多企業實現產品差異化、追求高毛利的手段,形成了一種亂象。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兒童食品國標缺失,給了企業吹噓、扯皮的空子。如今行業創新升級速度加快,國家要盡快出臺兒童食品方面的標準,可以參照國際標準,同時結合中國兒童的體質去制定。”
目前,我國對0至3歲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米粉和泥類輔食制定了監管標準,但對3歲以上兒童的食品,沒有針對性的標準,主要是依據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等法律法規來進行管理。對目前市場上所謂的兒童專用食品,比如兒童醬油、兒童牛奶、兒童面條、兒童餅干等,其監管標準還有待完善。正是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和專門的法律法規,唯利是圖的商家越來越多,鉆起了“兒童食品”市場監管的空子,這一現象亟待整治規范。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對于兒童食品方面存在的亂象,在監管方面,不僅要強化監測和處罰機制,做得好的也可以適當給予獎勵,通過這兩點打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那些真正有志于此的企業活下來,優勝劣汰;從生產端來說,企業也要重視起來,從產品的生產到銷售,涉及的各個環節都要遵守行業規范;從消費端來說,社會要深化人們對于所謂“兒童食品”的認知,讓群眾自己能夠辨別是非,自己去買那些真正有營養價值的兒童食品。(王瀚 綜合整理)
上一篇:富陽冬瓜王刷新紀錄 最大冬瓜重達447.8斤
下一篇:康師傅多場景玩轉綜藝新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