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14:27 瀏覽量:2545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區塊鏈”、AI(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套數字可信體系,已廣泛應用于金融、醫療、工業、能源等行業。當這兩種技術遇見食用農產品市場監管時,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
3月24日,廣東省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將食品安全監管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在國內首創以區塊鏈、AI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技術的廣州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開啟智能監管模式,全面實現“源頭嚴控、入穗嚴查、終端嚴管”,為全國建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貢獻“廣州智慧”、提供“廣州方案”。
截至目前,廣州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覆蓋90家市場8018個經營主體,實現對全市90家農貿市場(含食品專業批發市場)的線上巡檢,農產品流通追溯憑證達465.7萬單,日均商戶上報率達95%,日均排查異常票證占總票證的5%,極大地提高了日常追溯數據上報質量,全市未發現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
建大數據溯源平臺
如何建設推廣“菜籃子”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打通農產品到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讓廣州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全?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該局以黃沙水產交易市場為食用農產品溯源智能監管轉型的試點,率先試行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廣州市水產品溯源系統,以“區塊鏈+AI”先進技術實施最嚴格的監管,推動市場開辦者、商戶、監管部門、社會公眾“四位一體”食品安全共治,開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工作先河。
這套溯源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將商戶經營者、市場開辦者、監管部門的市場準入、日常檢查和監管以及檢驗檢測、稽查執法等可公開的信息上傳至區塊鏈上,所有數據自動生成電子標簽,相當于每個主體責任人上傳的數據都加蓋了“公章”,做到精準溯源和責任界定。并且,所有上傳溯源系統的數據,都因不可被篡改而成為權威的檔案記錄,供各方實時共享。
同時,結合AI票證識別技術,監管者可對區塊鏈存證的票據等信息進行真實性和有效性排查,通過篩選預警異常票據、建立問題發現風險庫、協助監管人員及時排查隱患等方式,將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嚴把食品銷售安全關。
“緊緊抓住黃沙水產交易市場這個‘入穗總開關’,‘源頭嚴控、入穗嚴查、終端嚴管’成效明顯。”該負責人說。自2017年起,廣州銷售環節食用農產品質量逐年上升,持續保持較高的合格率,極大提高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
破解維權無門困境
保證食品溯源數據可信、真實、共享,是建立“區塊鏈+AI”智慧監管平臺的前提。區塊鏈溯源能徹底解決食用農產品安全的痛點,讓“菜籃子”更安全嗎?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在優化升級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的基礎上,創新實施“電子憑證、追溯召回”閉環管理,通過大數據實時預警,推動食品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
該局通過“一檔一碼”,實現商戶經營者檔案信息化、臺賬電子化,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不僅可以對商戶和市場開辦方的準入、管理、臺賬等情況實時進行查詢、監管和應急處理,還可以定向精準排查日常進銷溯源信息的真偽性,即時收到預警信息提示,以便實施靶向精準檢查。
該局將追溯信息融入電子支付憑證,方便了消費者維權。溯源系統除了設置市場端、商戶端、監管端,還設有公眾端,消費者可掃描帶有溯源信息的電子憑證,查看銷售單據詳情、檔口資質、抽檢信息、監管記錄等信息。特別是可以利用消費憑證進行投訴舉報,監管人員、市場開辦者、商戶經營者同步接收維權信息,實現線上可視化維權流程處置。
“食品批發市場通常是24小時不間斷交易,依靠人力難以實現無死角、全覆蓋監管,此舉構建新型的消費追溯召回通道,改變原有農貿市場消費維權無門的困境,暢通了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渠道。”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食用農產品溯源平臺協助監管部門全天候線上實時監管,通過大數據實時預警,進一步壓實了市場主體責任,為靶向性監督和追溯提供了參考依據,有效破解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痛點、堵點。 (陳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