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15:52 瀏覽量:2460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高偉 通訊員孫志國) 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近來興起的“扶貧車間”作為一項行之有效的扶貧舉措,開啟貧困群眾幸福脫貧模式。
“我這么大年齡外出打工都沒有企業愿意用,現在守家在地的打工,一個月有2000多元工資。”51歲的李廣義說。李廣義是明水縣永興鎮永興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兩個人,由于年齡大不能外出務工,可是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干閑。像李廣義一樣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找不到工作的村民,在農村還有很多。2018年,永興鎮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把扶貧車間建在了村里,村民不出村就近務工就能把錢掙。
據了解,黑龍江中凱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豆制品生產加工,包括豆油、辣片等豆制食品。產品遠銷長春、沈陽、海倫等地,供不應求,企業年銷售額達100余萬元,在企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為解決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也帶動了地產大豆的種植與銷售。“我們車間現有長期員工15人,臨時員工5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人。”企業負責人陳忠介紹說。
明水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創造了一種新的扶貧模式——“扶貧車間”。所謂“扶貧車間”,就是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利用村學校、企業舊址、閑置的農宅等,在村里設置產品加工車間,讓農民就近從事手工業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工作。探索出了一條以扶貧車間為載體、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4月16日,在位于明水縣通泉鄉宏偉村的洼池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院內,一臺長廂貨車正在裝貨,插車司機和工人緊張地忙碌著。打開沉重的冷庫車間大門,一股涼爽的寒風迎面撲來,車間內數十名男女工人正在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白色、黃色黏玉米經過工人切頭去尾、分等、裝箱,然后入庫等待銷售。
“我們這兒的黏玉米可是個寶,線上線下銷售,一天最多賣1.8萬穗。去年我們種植3400畝,產出800多萬穗,網上賣500多萬穗,線下賣200多萬穗。帶動了農民土地流轉與種植,而且這里還是扶貧車間。”駐企秘書、明水縣委組織部干部秦念平介紹說。
60多歲的李殿文是宏偉村貧困戶,家中3口人,媳婦有病,兒子殘疾,生活來源靠26畝地。日子過得非常清貧,時常捉襟見肘。去年他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打工,李殿文成為了工人,一年打工工資收入30000多元。貧困戶王成、王友也在合作社打工,月月都按時領工資。像他們一樣的,有30多名貧困戶在扶貧車間里工作。
“目前,我們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今年計劃種植黏玉米10000畝,黑龍江省與阿里巴巴共建‘數字糧倉’,其中就有我們的明水黏玉米。我們合作社將擴大項目實現產業精準扶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秦念平說。
“扶貧車間”的建設是明水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明水縣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就業渠道,引導企業進駐鄉村開設工廠,走出了一條小微企業進村辦廠、門口就業助力脫貧的產品扶貧新路。近年來,明水縣有的村甚至有兩三個扶貧車間。比如育林鄉的服裝制作、肉鴿養殖、板廠、瓜菜基地、飼草加工、水泥板房加工等眾多的“扶貧車間”為貧困群眾增收開啟了幸福脫貧模式。
明水縣育林鄉黨委書記尚爾勝介紹,“扶貧車間”讓村民有事做、有錢賺,幫助貧困戶找準了貧困根子,解開了思想扣子,激發起致富信心,發揮了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大大促進了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是一條因地制宜的脫貧好辦法。
上一篇:廣西靈山: “春風行動”萬畝辣椒豐收助扶貧
下一篇:5G重塑未來農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