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14:28 瀏覽量:2746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經歷了去年最嚴厲監管的保健食品行業,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迎來了新一輪市場復蘇。
前瞻產業研究院日前發布保健食品行業研報指出,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得民眾對保健食品的需求增大。疫情之后,將是健康產業加速發展的窗口時期。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全球保健市場規模達26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8%,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6%,行業規模呈現緩步增長趨勢。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場,市場份額不斷提升。
普華永道分析認為,近年來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齡化的慢病管理需求提升、 城市化及生活環境的問題,引發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也為中國保健食品市場發展注入了活力。
A股維生素企業全線走強
今年年初以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讓維生素類膳食補充劑市場迎來轉機,維生素C等保健品的銷量急劇上升,甚至曾出現消費者排隊購買的現象。同時,保健品也被納入抗疫商品專區出現在各大電商平臺和微商朋友圈,且銷量不錯。
近段時間,A股市場維生素概念股走強,分析人士認為,維生素品種價格上漲,主要緣于全球疫情大環境導致的供應緊缺,短期價格仍有上行空間。目前,國內維生素概念相關的上市企業包括新和成、浙江醫藥、金達威、花園生物、兄弟科技、東北制藥、廣濟藥業、華北制藥以及億帆醫藥等十余家藥企。新和成日前披露的今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一季度實現凈利8.68億元至9.7億元,同比增長70%至90%。新和成方面表示,報告期內,維生素A、維生素E、生物素等產品銷售價格與銷售數量較上年同期增加,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
金達威預計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7億元至2.36億元,同比增長30%至80%。金達威表示,主要受維生素及輔酶Q10原料產品價格上漲,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
一季報預漲還有億帆醫藥和兄弟科技。其4月14日披露的今年一季度預報顯示,公司預計盈利區間為2.8億元至3.4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0%至130%。億帆醫藥表示,由于報告期內主要維生素系列產品較上年同期上漲較大,公司一季度凈利同期相比增長較大。同日,兄弟科技發布業績預告稱,由于相關維生素產品銷售價格上漲,公司產品毛利率得到提升,公司預計今年一季度凈利為1800萬元至2340萬元,同比扭虧,上年同期虧損2542萬元。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我國是維生素生產第一大國。飼料添加劑是維生素主要應用領域,占比70%左右,剩下20%用于醫藥化妝品,10%用于食品飲料。去年我國維生素產量約34.9萬噸,同比增長4.4%,占全球產量的77.0%。同時,我國的維生素需求大部分來自出口,去年我國維生素出口26.9萬噸,出口率達77.1%。
膳食補充劑用戶空間巨大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認為,全球疫情導致維生素需求增加而供應不足,產業鏈上下由都面臨發展機遇,其中膳食補充或營養補充、慢病康養、疾病預防、中藥調理,是未來保健品企業發展和產品結構圍繞的合理方向。
不過,業內認為,中國傳統滋補類產品占比仍然過大,而膳食補充劑、運動營養品則占比較低。根據歐睿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維生素和膳食補充類保健品市場規模占比為54.3%,占比最高,其次為中草藥(滋補類)保健品,占比為32.7%,兒童保健品占比為7.5%,體重管理類保健品占比為4.7%。
業界認為,我國營養保健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膳食營養補充劑普及率不足20%,而普及率最高的美國則達到70%,這同時也意味著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巨大的發展空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營養保健品行業消費需求與品牌競爭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6—2017年我國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呈現出明顯的持續上升趨勢:2006年,我國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約為461億元,2017年我國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為1673.3億元,是2006年市場規模的3.6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2.4%。在市場規模增速方面,2006—2010年間大部分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只有2009年出現了增速放緩的情況,2011年以來增速加快,基本保持在15%左右。
高級健康管理師曹懷宇表示,雖然近年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發展較快,但由于發展歷史尚短,消費水平升級仍有限,居民健康消費意識尚未完全建立,與歐美國家目前的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高占比相比,可以預見未來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用戶數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
年輕一代成保健市場主力軍
在國內保健食品產業增長進入快車道的同時,行業亂象、消費者投訴也不斷。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數據,2015—2019年我國保健食品消費投訴量不斷增加,去年保健食品投訴量達到8291件,同比上漲13.61%,約為2015年的3.5倍,達到歷史新高。
權健事件成為國家出手大力整頓保健品市場亂象的導火索,國內的保健品市場和直銷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厲監管。百日行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聯合打擊違規銷售“保健品”,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形成高壓態勢,商務部備案的直銷產品經復核后被砍掉近一半,同時相關行業改革政策也密集出臺。
特別是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被稱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規,對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網購食品的監管要求進行了細化、強調和補充。
同時,保健食品市場消費群體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年輕一代消費者逐漸成為生力軍。據叮當健康研究院數據顯示,80、90后有養生意識的人數超過7成,其中80后占到了38.7%。在營養保健品的購買者中,90后占比達到25.01%;長期使用保健品的90后高達21.9%。
消費群體結構的改變,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銷售模式的變化。在銷售模式方面,據業內統計,直銷模式仍是保健食品銷售的主要模式,但電商渠道是增長最快的渠道,從2011年的3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5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5%。普華永道研報認為,新一代年輕消費者更加有主見,愿意接受新興事物,不愿跟風,對保健食品功能有多樣的需求。對此,保健食品企業在產品的研發上應針對不同網購群體,做進一步細分,例如針對運動愛好者的運動營養品,針對年輕女性的美容保健食品,針對白領的抗疲勞產品,并在深耕細分市場的同時,利用好各個市場之間的聯系與協同效應。
行業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也催生了企業的一系列變革和創新。湯臣倍健在今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中表示,2019 年給行業和公司帶來巨大經營壓力的因素并未徹底出清,在嚴峻的外部環境下,今年,湯臣倍健繼續堅定實施消費者健康的大戰略舉措和布局,以“激活”為關鍵詞,激活“人”,持續激活品牌力,重新激活膳食營養補充劑(VDS)業務和“Life-Space”業務。而同仁堂、無極限、東阿阿膠、新時代健康等為首的中藥保健品價值回歸,更有伊利等大牌乳企強勢進軍保健食品行業。
“保健品市場未來首要解決的是發展方向問題。”史立臣認為,國內的保健品企業大多數都在走的是功能性方向,實際上膳食補充或營養補充、慢病康養、疾病預防、中藥調理,這才是未來保健品企業發展和產品結構圍繞的合理方向。
長遠來看,在國家政策引導,居民健康觀念升級,消費人群比例上升,以及行業技術迭代升級加快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保健食品行業將保持長期增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