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10:37 瀏覽量:16048 來源:農民日報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涉及的牛種包括了普通牛、瘤牛、水牛、牦牛、大額牛,均是傳統的家養動物,在中國養殖歷史悠久,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與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需要密切相關。
普通牛(Bostaurus)早在8000年前就在西亞和中國被馴化。我們通常說的役用黃牛、奶牛、肉牛等都屬于普通牛的范疇,飼養數量多,分布地域廣泛。普通牛在近代分化選育成乳用、肉用或乳肉兼用等多元化的品種,是人類根據生產和生活發展需要精心選擇和定向培育的結果,與人類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我國現有普通牛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和引進品種70多個,飼養規模約8000萬頭,在發展我國現代養牛業,改善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和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瘤牛(BosIndicus)原產于印度,屬草食性反芻家畜,也是在全世界飼養數量較多的牛種,因在鬐甲部有一肌肉組織隆起似瘤而得名,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類型,是熱帶地區的特有牛種。我國于20世紀40年代引入少量瘤牛品種(如辛地紅牛、婆羅門牛),在海南島、云南等地飼養,數量較少,但我國許多地方黃牛品種均含有瘤牛的血統,特別是婆羅門瘤牛引進我國后,參與了云嶺牛等品種的培育,對改善南方普通牛的抗寄生蟲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水牛(Bubalusbubalis)是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畜種。據史料記載,中國水牛經過馴化選育和飼養管理已有7000年之久,水牛主要作為中國南方水稻地區農業生產中的傳統役用活畜。據FAO統計,2018年我國水牛存欄數約為2300萬頭,位居世界第三位。水牛又分為河流型(riverbuffalo)和沼澤型(swampbuffalo)兩個亞種。目前我國有水牛地方品種26個,多為沼澤型;引進品種3個,均是河流型水牛。
牦牛(BosGrunniens)起源于我國,是一個古老而原始的牛種,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和部分中亞高原,我國牦牛數量占世界總數量的85%以上。家牦牛由野牦牛馴化而來,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m~5000m的高寒草原地區,耐嚴寒耐缺氧,是藏區牧民生產肉、奶、皮、毛等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經濟收入來源。牦牛列入《目錄》有助于維護正常的牦牛產業的生產秩序,有助于牦牛生態學的科學研究,也有助于維護牦牛種群的有序繁衍和生態平衡。
大額牛(BosFrontalis)在我國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流域一帶,又稱獨龍牛,是獨龍江流域獨龍族人民將野生大額牛長期馴養和自然選擇形成的。其覓食能力強,常活動于海拔2000m上下的高山草叢和林地,是一個適應性和抗逆性較強、適宜高山峽谷陡坡環境生存發展的珍稀牛種資源,目前存欄數量十分有限,2000年被列入《國家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采取保種場保護。這次將大額牛列入《目錄》有利于對獨龍牛開展更有效的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通過擴大群體數量、加強選育和開發利用實現有效保種。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張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