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09:36 瀏覽量:2578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我國畜禽遺傳資源豐富,長期馴化和定向選育的家畜家禽,有效支撐了我國畜牧業發展。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布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首次明確了33種家養畜禽種類。其中,傳統畜禽17種,分別為豬、普通牛、瘤牛、水牛、牦牛、大額牛、綿羊、山羊、馬、驢、駱駝、兔、雞、鴨、鵝、鴿、鵪鶉;特種畜禽16種,分別為梅花鹿、馬鹿、馴鹿、羊駝、火雞、珍珠雞、雉雞、鷓鴣、番鴨、綠頭鴨、鴕鳥、鴯鹋、水貂(非食用)、銀狐(非食用)、北極狐(非食用)、貉(非食用)。目錄屬于畜禽養殖的正面清單,列入目錄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管理。
33種家養畜禽列入目錄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發展步入快車道,總產值近3萬億元,增加了142.5倍;2019年,我國肉類、禽蛋、牛奶總產量分別達到7649萬噸、3309萬噸、3201萬噸;肉、蛋總產量位列世界第一位,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26%、40%。畜禽種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戰略支撐。
據介紹,目錄列入了33種畜禽,包括傳統畜禽17種、特種畜禽16種,均為城鄉居民重要農畜產品供給的主要來源。這些畜禽都是經過人類長期馴化和選育而成的家養動物,具有一定群體規模、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的品種,種群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衍,為人類提供肉、蛋、奶、毛皮、纖維等產品,或滿足役用、運動等需要。
傳統畜禽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豬、牛、羊、馬、驢、雞等馴化超過上萬年,駱駝、兔、鴨、鵝、鴿、鵪鶉等馴化少則也在千年以上。特種畜禽是畜牧業生產的重要補充,一部分是國外引進種類,在我國雖然養殖時間還不長,但它們在國外至少也有上千年的馴化史,種群穩定、生產安全,如羊駝、火雞、鴕鳥等;一部分是我國自有的區域特色種類,養殖歷史悠久,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如梅花鹿、馬鹿、馴鹿等;還有一部分是非食用特種用途種類,主要用于毛皮加工和產品出口,已經有了成熟的家養品種,如水貂、銀狐、北極狐、貉等毛皮動物。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表示,目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畜牧法的重要配套文件,明確了哪些動物屬于家畜家禽,哪些畜禽的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繁育、飼養、經營、運輸等活動適用于畜牧法管理,既充分考慮了當前畜牧業生產實際需求,又科學兼顧了未來畜產品安全消費的發展趨勢。在目錄制定過程中,農業農村部重點把握4條原則:一是堅持科學,畜禽是哺乳綱和鳥綱范圍的家養動物,列入目錄的畜禽必須經過長期人工飼養,有穩定的人工選擇經濟性狀;二是突出安全,優先保障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安全;三是尊重民族習慣,兼顧多民族生產生活資料和傳統文化等因素;四是與國際接軌,參照國際通行做法等。目錄的制定和實施,將有力促進我國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
妥善安排未列入目錄在養野生動物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介紹,目錄所列畜禽有明確的法律邊界和嚴格的科學邊界。家畜家禽是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其遺傳結構和生物學特性與野生動物相比,通常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本質的變化:一是克服野性,適合群養飼養;二是克服季節性發情的習性,可常年繁殖;三是遺傳性能穩定,有一定的種群規模,能夠不依賴于野生種群而獨立繁衍;四是有成熟的品種,生產性能、經濟性能顯著提高。
在目錄征求意見過程中,部分地方和養殖戶建議將一些在養野生動物列入目錄。對此,該負責人解釋,由于這些在養野生動物,有的人工飼養時間不長,有的種源需要從野外采集、與野生種群難以區別,有的公共衛生風險不清,有的不屬于哺乳綱、鳥綱范圍,均不具備家畜家禽的標準和條件,不宜列入目錄,繼續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及相關法規管理。
這位負責人同時介紹說,蛙類是兩棲動物,不屬于家畜家禽范疇。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各地反映部分蛙類存在交叉管理問題。為此,農業農村部與國家林草局多次組織專家研究論證,明確了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國林蛙(東北林蛙)、黑龍江林蛙由農業農村(漁業)部門按照水生動物管理。
該負責人還透露,國家林草局對在養野生動物處置、養殖戶補償、轉產轉業等已作出安排,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農業農村部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林草等部門做好在養野生動物善后處理和受影響農戶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等工作。
針對“狗是否列入目錄”的意見,該負責人表示大多數贊成狗不列入目錄。狗的馴化歷史悠久,過去主要是看家護院與狩獵放牧;現在狗的用途更加多樣化,體現為寵物陪伴、搜救警用、陪護導盲等功能,與人類的關系更加密切。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的家畜家禽中沒有狗,國際上普遍不按畜禽管理。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文明理念和飲食習慣在不斷變化,一些關于狗的傳統習俗也會發生改變。目錄屬于正面清單,列入的畜禽按照畜牧法管理,狗雖沒有列入目錄,但也不屬于野生動物,并不意味著不能養。對于狗的管理,有關部門和地方已有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出臺了限養、登記、強制免疫等制度規定。今后各地可結合本地實際,在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實現規范管理。
該負責人表示,目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調整的。在畜牧業發展和生產實踐中,如果確有必要列入目錄的,農業農村部將按照畜牧法規定,根據發展實際,經過科學認真評估論證后,依照法定程序對目錄進行調整。
規范畜禽生產經營管理
農業農村部一直高度重視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優供給、強安全、保生態,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此次,農業農村部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目錄公布為契機,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和品種創新,規范畜禽生產經營管理,強化技術指導和服務,嚴格種畜禽及動物衛生監督,加快畜禽種業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確保畜禽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
一是發布與目錄配套的品種名錄。近期,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將公布與目錄配套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內容是通過國家鑒定、審定的33種畜禽的800多個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進品種及配套系。《名錄》將在農業農村部官網公開,方便養殖場戶、管理人員和社會公眾查詢,增強目錄貫徹實施的針對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目錄實施過程中,要貫徹落實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強化主管部門、地方政府、保護單位責任落實,健全保種場(區)活體保種與基因庫遺傳物質保存相結合的保護體系;深度挖掘畜禽優異種質、優異基因,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畜禽新品種;加強國際合作交流,規范畜禽遺傳資源進出境管理;加強地方特色畜禽遺傳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提升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
三是強化畜禽種業與畜牧業監管。指導畜禽養殖主體開展規范化飼養。加強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管理,健全畜禽良種繁育、飼養管理、產品加工、疫病防控等體系。嚴格動物衛生執法監管,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和傳播,確保畜產品質量和生物安全。強化特種畜禽養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規范技術要求,不斷提升特種畜禽養殖水平。依法加強水貂、銀狐、北極狐、貉等毛皮動物飼養管理,嚴禁以食用為目的的胴體經營。
四是加強政策解讀與宣傳引導。統籌做好目錄與配套《名錄》等的宣傳解讀、專題培訓與貫徹實施工作。重點宣傳介紹我國畜牧業發展情況,增進公眾對畜禽養殖業的了解;開展畜禽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技術普及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養殖者飼養管理水平,推動生物安全措施落實落地。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還將指導畜禽養殖場戶在目錄所列范圍內規范開展飼養經營活動。推進畜禽規模化標準養殖,制定實施標準化飼養管理規程,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總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典型模式,發揮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養殖場戶生物安全防護和飼養管理水平。強化畜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提升動物防疫條件,依法履行強制免疫、產地檢疫申報、突發疫情處置等責任,鼓勵和支持創建無疫小區,提升區域防控能力。持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進種養結合發展,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培育畜禽糞污處理利用專業化服務主體。
上一篇: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總書記眼中的“小康菜譜”
下一篇:幫扶貧困地區優質產品直供直銷 中農國匯農業展示中心有效對接消費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