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10:05 瀏覽量:20586 來源:中國農村網
安徽省阜陽市近年來高度重視質量興農工作,聚焦關鍵路徑,強化工作舉措,通過深入推進“六化”工作,全市農業呈高質量發展態勢。
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一是大力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強化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2019年化肥使用量33.42萬噸,同比下降4.74%;農藥使用量0.62萬噸,同比下降6.2%。二是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全市規模以上秸稈綜合利用企業達176家,2019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4.09%,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套率87.29%。三是積極推進耕地分類與安全利用。全市有三區兩縣完成了耕地分類工作,實現了耕地安全利用。四是大力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阜南縣著力打造現代高效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園區,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全域收集、全量利用、農牧業有機循環;阜陽市成功創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市。
深入推進農業特色化。一是優化特色種植業布局。縣級以上城市郊區重點發展蔬菜、花卉、林果產業和生態健康養殖業,打造近郊都市特色農業區;沿淮行蓄洪區重點發展優質稻米種植、大水面生態漁業及灘涂水產養殖、稻漁牧生態循環、水生植物種植、休閑觀光農業等產業,打造沿淮適應性特色農業區,2019年,稻漁綜合種養24.95萬畝,適應性蔬菜8.3萬畝,水禽54.36萬只;太和縣、界首市北部和臨泉縣東部重點發展道地中藥材、特色中藥材、中藥材加工、中藥材健康養生等,打造特色中藥材產業區;市域中北部地區重點發展優質中強筋小麥、北部地區高蛋白大豆、南部地區弱筋小麥、打造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區。二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保障糧食總產的前提下,積極發展蔬果、花卉、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高效農業,2019年全市特色高效農作物種植面積增加7萬畝,總面積達410萬畝,其中蔬菜、瓜果、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高效作物占82%。三是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市域宜養區內重點發展以生豬、奶山羊、肉牛、肉羊、家禽為主的規模養殖業,全市規模養殖比重達82%。四是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引導優勢特色農業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規模集聚發展,目前已創建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4個,市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6個,市級“百村百品”特色農產品優勢村69個。
深入推進農業優質化。一是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全市每年推廣農作物新品種達35個,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專用優質專用糧食面積達400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基地達200萬畝。二是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菜籃子”大縣、畜牧大縣、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率先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全市創建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32個,部級、省級、市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分別為18個、56個、157個,市級安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169個。三是大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建立市、縣(市區)、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體系,2020年以來全市定量檢測農產品樣品666個、合格率達100%;快速檢測抽檢樣品25011個、合格率達99.8%。四是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8個縣市區全部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深入推進農業品牌化。一是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組織編制了市級農業品牌建設戰略規劃,阜南縣、界首市、臨泉縣分別推出了“物阜南北”“界之首品”“中原牧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打造產品品牌,全市現有農業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1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農業類馳名商標7個,培育了戀思蘿卜、玉鈴鐺棗、口孜大蒜、潁上大米、老集生姜、郜臺板鴨、金種子酒、金皖泰面粉等多個知名品牌,界首淮山羊肉獲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二是加強“三品一標”認證管理。全市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665個,其中農產品地理標志5個,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擁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3個,“濛洼”牌阜南黃梨、“麥久香”牌超精粉、“盛和”牌香油獲評安徽省綠色食品50強;積極開展品牌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三品一標”農產品實現追溯體系全覆蓋。三是大力宣傳推介品牌農產品。給予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宣傳財政資金獎補,優先安排品牌農產品參加展會展銷,有效提升了品牌農產品知名度。
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化。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平臺建設。在市農科院建設6個國家級科技研發平臺中心、一個博士后流動站,在太和縣建成中科院太和試驗站、安徽省農科院皖北分院,在臨泉縣建成安農大皖西北綜合試驗站,有效提升了全市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能力。二是提升農機裝備質量水平。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推進大宗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和農機深耕深松作業,促進農機農藝農信融合,提高植保無人機等農機裝備精準作業能力,全市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聯合收割機保有量17.5萬臺(套),農機總動力71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以上。三是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物聯網技術給予財政獎補,2019年全市農業物聯網應用主體達到265家,同比增長13.7%。
深入推進農業融合化。一是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工程,2019年全市規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全省的11.89%、居全省首位;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累計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3916個,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00萬畝;積極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全市謀劃申報農產品冷鏈物流儲備項目77個,其中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1個、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2個、鄉鎮田頭倉儲冷鏈物流設施項目74個;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主體317家,比去年同期239家增加78家,同比增長32.6%;農產品網上銷售額54.5億元,同比增長49.7%。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省、市、縣三級示范社(場)聯創及示范縣建設工程,2019年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5235個,家庭農場總數達20497家,已培育部級示范社30家,省級示范社83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82家。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耕、種、防、收”全程托管服務,累計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3916個。三是積極打造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平臺。積極發展產業化聯合體,全市組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契約形成要素、產業、利益的緊密連接,集生產、加工、服務為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13家;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全市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3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省級農產品加工強園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