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08:55 瀏覽量:29939 來源:農民日報
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青海省堅持生態優先,以發展生態畜牧業為突破口,農牧結合,草畜聯動,循環發展,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快生態綠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步伐。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積極構建“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走農業與牧業循環、規模經營與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重點打造畜禽養殖、糧油種植、果蔬“三個百億元”產業。經過評估,37項主要發展指標總體進展符合預期,2020年能夠完成既定目標。
據了解,青海省特色產業有突破。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高原特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業積極推進,有機監測認證草場6916萬畝、牛羊445萬頭(只),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牦牛、藏羊可追溯試點工程在牧區六州全面推進,110余萬頭(只)牦牛和藏羊實現了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
綠色循環模式不斷發展,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2%。同時,畜禽、水產良種化率分別達到62%和95%。牦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培育出世界第一個“阿什旦”無角牦牛。創建了14個包蟲病防治示范縣。培訓新型職業農牧民1.5萬人。
據介紹,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重大決策,從試點、示范到持續推進,探索出了“股份制”“聯戶制”“代牧制”等多種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2014年6月,原農業部將青海省確定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試驗區。
近年來,青海省完成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110家,實現了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僅此一項,牧民年增收2億元以上。“青藏高原牦牛高效安全養殖技術應用與示范”被列為國家5個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也是青海省唯一入選項目。
2017年生態畜牧業工作入選“中國三農創新榜”,這是青海省農牧工作,也是全國牧區和畜牧業工作第一次入列創新榜單。2019年,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被省委、省政府評為“青海省改革創新獎”。通過十年的艱辛探索和實踐,轉變了牧民經營理念,創新了生產經營方式,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保護了草原生態,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新路子,成為青海省農牧業一張亮麗名片。
為突出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魚等特色優勢產業,打好特色農牧業牌,走綠色、高端、品牌、質量的興農富民之路,青海省于2018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牦牛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和總體目標。青海省政府印發了《青海省牦牛青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完成3家牦牛產業示范園和祁連縣牦牛牧游基地建設。澤庫縣牦牛產業園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園,牦牛產業集群獲農業農村部批準,制定牦牛生產加工標準20項。加快藏羊、油菜產業轉型發展。近期,省政府制定印發了《加快藏羊產業發展的意見》。創新發展模式。先后成立牦牛、三文魚等產業聯盟,提升產業競爭力,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立現代農牧業產業園27個,涵蓋牦牛、藏羊、冷水魚等主導產業。沿黃地區冷水魚養殖保持穩定,三文魚產量占全國產量的1/3以上。
實施封湖育魚,漁業增殖維護生態平衡。青海省先后對青海湖實施了5次封湖育魚,開展青海湖、黃河禁漁護魚系列執法行動20余次,建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4個。建立工廠化恒溫循環水苗種培育車間2個,建設了布哈河黑馬河增殖實驗站,改擴建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實驗站,年增殖放流能力達到2000萬尾。截至2019年底,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9.3萬噸,比2002年的2592噸,增長了近35倍。通過系列禁漁護魚保護,青海湖周邊已形成完整的生物鏈,生態日益變好,黃河流域21種珍稀、瀕危土著魚類得到了重點保護。
通過以草定畜、牧繁農育等措施,“為養而種”“種養聯動”,農牧結合,產業循環。青海省在半農半牧區、農牧結合區全面推進“糧改飼”,試點范圍達15縣、2場。推進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形成“牧-肥-農-牧”的循環模式,促進農牧共同發展。目前,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75%,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5.6%,其中大型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全覆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構建起綠色技術、標準、產業、經營、政策和數字等支撐體系。
上一篇:廣西融安縣:強化汛期食品檢查 保障災后食品安全
下一篇:廣西生豬存欄恢復超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