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0:08 瀏覽量:1041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日前透露,“十三五”以來,該省堅持陸海統籌,科學推進海洋資源開發,加快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截至去年底,該省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鹽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位。
相關負責人介紹,近5年來,該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海洋強省建設。2018年5月召開了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工作會議,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5年來,該省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繼續穩居全國前列。去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46萬億元,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同比增長9%,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去年的20.5%,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3%。
該省水產品產量、產值等主要統計指標連續20余年位居全國首位。“十三五”期間,掀起海洋牧場建設的熱潮,目前,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項目)105處,其中,國家級44處,占到全國的40%,穩居全國首位。海洋牧場的建設,將該省以往在沿海-5米以下范圍的傳統養殖,推到-15米以下范圍的近遠海區域,海洋生態牧場拓展至離岸130海里。
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牧場利用海洋的自然營養進行生產,是綠色生態的。同時,海洋牧場也是海洋漁業發展新六產的綜合載體,比如今年7月,煙臺投入運營的“耕海1號”,是全國首制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采用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運營思路,可以實現漁業養殖、智慧漁業、休閑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年可接待游客5萬人次以上,綜合效益可觀。在遠洋漁業方面,截至去年底,該省擁有農業農村部遠洋漁業資格企業42家,投入作業的專業遠洋漁船487艘,漁船總功率66萬千瓦,實現產量41.4萬噸,產值50億元。
海洋交通運輸業是該省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200億元。5年來,該省沿海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形成以青島、煙臺、日照三大港為主要港口,威海、濰坊、東營、濱州等地區性重要港口為補充的沿海港口群發展格局,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港口吞吐量全國第二,綜合實力居沿海省份前列。
另外,隨著世界首座全自動深海半潛式智能漁場以我國首座“深海漁場”-“深藍1號”等“大國重器”的成功交付,有力推動該省海上養殖從近海向深遠海加速轉變。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的起點上,將繼續匯聚海洋強省建設的磅礴力量,奮力開創海洋強省建設新局面,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