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09:51 瀏覽量:23625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市場監管局將食品安全放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以人民幸福為使命,以社會和諧為根本,堅決貫徹“四個最嚴”要求,實施全業態規范提升,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成效,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市中打造成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奏響了一曲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保障水平的“食安市中”之歌。
加強源頭監管,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機制 該局聯合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加快農產品質量認證步伐。全區創建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7處,市級農業標準化基地6處,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8.9萬畝,其中“三品”認證面積4.6萬畝,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推進產品質量認證,全區“三品一標”有效用標產品54個,其中綠色食品認證19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35個。進一步加強農業投入品市場監管,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健全農藥經營準入和經營備案制度。對農業投入品經營主體進行了資質審查和清理整頓,對全區內16家農資經營商戶提交備案的21個小麥品種、34個玉米品種的審定情況、適宜區域、包裝標識等進行了嚴格審查,審查各類農藥1600余個,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食品追溯體系建設。持續完善提升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追溯平臺部分硬件設備,新建農產品生產基地追溯點12處,農業投入品門店追溯點16處,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各環節可追溯。建立完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市中區市場監管局根據監管職能,穩步推進食用農產品從流通環節溯源制度。在監管執法中嚴格檢查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情況,對不能提供社會信用代碼或者身份證復印件的入場銷售者,不能提供證明材料的肉類產品、進口食用農產品,不得進入市場。對不能提供上述證明材料之一(產地證明、檢測報告、追溯標簽和合格證中的任意一項)的蔬菜、食用菌、果品、水產品,由市場開辦者開展入市登記,并進行抽樣檢驗或者快速檢測,合格的方可進入市場銷售。
嚴格規范,扎緊食品安全“鐵籬笆” 結合“省級食品安全區”創建有關要求,依照《山東省食品安全市、縣(市、區)評價細則》對食品商超經營行為進行規范,為食品商超經營業戶統一配備了食品安全公示信息牌、食品安全信息資料檔案盒、工作衣帽、“三防設施”,對達不到規范要求的一律整改。為確保措施落實到位,該局從8月份開始,對全區所有商場、超市等大小門店開展了地毯式摸底排查和網格化巡查,依法依規查處違法違規經營單位。目前,按照規范要求,已有2880余家商超完成規范改造。
同時,嚴格抽檢,將隱患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強食品監督抽檢和快檢工作,嚴控食品經營者以及廣大群眾采購食物源頭風險的有效舉措。為提高食品檢測能力,該局在日常監管上扎牢“鐵籬笆”的同時,不斷強化食品監督抽檢和快檢力度,積極構建起以區級機構為骨干、鎮街機構為輔助、第三方機構為補充、企業為基礎、快檢廣覆蓋,布局合理、功能完備、資源共享的檢驗檢測網絡體系。全面開展“你點我檢”以及食品快檢進商超、進市場、進學校、進農村等活動,在全區11個基層市場監管所、集貿市場、大型商超建立食品快檢室19個,提升了快速檢測能力。今年前三季度,組織區級食品監督抽檢1530批次,認真做好不合格食品藥品抽檢后處理工作,并按照規定及時上報處理結果,抽驗處置率100%,為保障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明廚亮灶,讓后廚在監督下陽光操作 “明廚亮灶”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使餐飲服務單位后廚管理更規范、更嚴格,增強了餐飲行業自律意識、食品安全意識,對形成良好的餐飲經營秩序起到了積極的監督與促進推動作用。市中區市場監管局為推動餐飲經營單位的進一步規范,在全區范圍內分批次穩步推進“明廚亮灶”建設。目前,全區88家中、小學及幼兒園食堂全部實施了明廚亮灶,明廚亮灶率已達100%。
市中區市場監管局堅持“標本兼治,著力治本”,堅持日常監管與量化分級管理相結合,動態考評與年度考評相結合,統一要求與因地制宜相結合,全面加強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規范餐飲經營檔案1580余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量化分級A級17家,B級110家,C級146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