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08:59 瀏覽量:22196 來源:農民日報
這是一片神奇的高原,千山聳立,萬水奔騰。
這是一片渾厚的土地,滄海桑田,見證減貧奇跡。
這里是以“雪山草地”聞名的革命老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受自然地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直以來阿壩整體發展滯后,全州13個縣(市)均屬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程度深、分布廣,屬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
目前,阿壩州13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60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0.3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標志著阿壩州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在全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際,記者走進川西北高原的溝溝峁峁,白云深處的阿壩藏羌寨,感受到的是處處涌動著的阿壩兒女奮勇搏擊的身影、盡銳出戰的壯志豪情!
從不敢想到想著干 牦牛出去了新思想進來了
最近幾年,成都大大小小的飯館推陳出新,開發出不少牦牛系列的新式川菜,打破了一提到牦牛就只能想到肉干的刻板和單調。“喝的是雪水,吃的是蟲草,健康又美味。”賣力吆喝背后,表面上是商家順應消費升級,往深看是以阿壩牧區縣為代表的牦牛主產區從閉塞向開放的巨大轉變。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珍稀牛種,也是阿壩州20余萬藏族牧民的生計所在。為了促進牦牛銷售,幾年前,壤塘縣與浙江溫州樂清市牽手打造了“西牛東送”產業扶貧項目。一方有資源,一方有市場,政府搭個臺,資源自然會按市場規律動起來——這個多年來在東西對口扶貧協作中屢試不爽的路子,在阿壩卻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溫州市掛職壤塘縣委常委、副縣長林鐵回憶說,有牧民聽說牦牛要運到2000多公里之外的樂清,反悔不賣了,“這么遠的路途,牛會受苦的。”
貧窮不可怕,就怕“不怕窮”。“不怕窮”背后,是地域、社會、文化、宗教、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復雜交織。越是“不怕窮”的地方,越是脫貧攻堅任務最繁重的主戰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向阿壩匯聚——僅2016年-2020年5年間,阿壩州扶貧專項資金累計投入超過400億元,是全州5年財政收入的3倍以上;數萬名駐村工作隊員、結對幫扶干部、援藏幫扶人才深入邊遠牧區、藏羌山寨,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了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全州各級各地抓破腦袋用心良苦,摸索出了“星級評定”“獎勤罰懶”等一系列樹新風的好辦法……
“在強有力的幫扶行動下,交通運輸、飲水、住房、通信、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打實提升了,新思想新觀念進來了,牦牛走出去了,貧困群眾心中那層‘不怕窮’的堅冰也正在慢慢消融。”阿壩州政府副秘書長、扶貧開發局局長靳東告訴記者。
高原寒冬刺骨,紅原縣牦牛交易市場卻仍然人頭攢動。這個川西北最大的牦牛交易市場,在2015年開業時人比牛多,如今銷售額已近10億元。業內人士估計,到2022年,阿壩州將實現月均上市牦牛8000頭以上,牦牛出欄率將從個位數提升至20%以上,標志著牦牛養殖逐漸走上產業化現代化道路。
不久前,一件喜事兒在草原上傳開了——壤塘縣南木達鎮南木達村牧民下略家23歲的女兒尕爾王考上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大伙兒都羨慕,下略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了。”下略家親戚、茸木達鄉巴生村黨支部書記曲木笑道,過去,我們牧民比的是誰家牦牛多、誰家蟲草貝母挖得多,現在比的都是哪家娃讀書能干。
從等著看到跟著干 農產品出去了游客進來了
阿壩地廣人稀,94萬人口生活在8.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積是川內一些地市的10倍以上,人口卻不足其1/3。在這樣一個邊遠艱苦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你猜有多少家快遞物流公司?“超過500家。”當地扶貧干部驕傲地告訴記者,網購達人到了阿壩跟在成都一樣,快遞公司隨便選,收發國際包裹都沒問題。
快遞物流業務紅火背后,是一篇“互聯網+”特色農牧產品的產業發展大文章。紅原牦牛、若爾蓋藏綿羊、小金松茸、汶川甜櫻桃、理縣大白菜……阿壩13縣(市)個個都有拿得出手的生態特色農牧產品。“以前是養在深閨無人識,如今可是各大電商爭搶的香餑餑。”阿壩電子商務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阿壩涌現出陽光綠源、原產遞、星火科技、臻品藏地等一大批本地電商企業和電商創業青年代表。2017年-2019年,全州累計實現電商網絡交易額206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0%。
市場這頭暢通了,基地那頭也不斷升級。通過修建奶源路,紅原縣牧民交售鮮奶的范圍也從30%提高到90%。“不僅交奶方便了,關鍵是產業有了主心骨,群眾跟著干就行。”紅原縣更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八寶告訴記者,更攀合作社是個“大集體”,由該縣41個村集體經濟、34個合作社抱團組成,以“合作社+基地+產業扶貧車間+貧困戶”模式運作,覆蓋1300多戶5000多貧困人口,既是精準扶貧,又屬產業鏈重組。
在更攀合作聯社所在的產業園中,記者看到,牦牛產業鏈已經延伸出了許多細分的產業。以牦牛奶為例,其配置的車間就包括常溫奶、酸奶、冰激凌、化妝品等諸多品類。當地干部告訴記者,這個總投資達1.3億元的產業園在硬件以及產業細分程度上毫不遜色沿海城市。
如今的阿壩,不僅九寨黃龍令人神往,紅原月亮灣、茂縣白石羌寨、黑水羊茸哈德、金川世外梨園等一大批鄉村旅游示范景區更引人駐足。2016年-2019年,全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137.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63.23億元,帶動就業31萬人次,“開發一個村寨、帶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旅游扶貧效應逐漸顯現。
從不敢干到不怕干 風險小了選擇多了
俗語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沒人比阿壩群眾更明白風險一詞的含義。2008年以來,全州不斷遭受地震、洪澇、山體滑坡等重大自然災害,基礎設施、群眾住房建了毀、毀了建,循環往復。
為此,阿壩釜底抽薪,籌資7.6億元創新推動生態扶貧,2.4萬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當上生態保護員,參與護林防火、環境保潔等工作;6000余名貧困群眾參與造林綠化、沙化治理、濕地修復等建設,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勝利。
“今年初雪下得很大,雪把草都蓋住了,草料又跟不上,一下死了10頭,保險公司賠了2萬元。”在若爾蓋縣草場,牧民旺千甲向記者說起了牦牛保險的好處,豎起大拇指。
“這種風險的不確定性,讓群眾不敢放開手腳干,就怕干了也白干。”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防止群眾因災返貧,近年來阿壩充分發揮政策性險自然風險穩定器的作用,試點、完善、發展巨災險、牦牛險、特色農產品價格指數險等產品,為預防因災返貧、因災致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上一篇:農墾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下一篇:廣西灌陽縣:“四個一”活動培育脫貧攻堅“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