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0:40 瀏覽量:12045 來源:農民日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理論與新常態理論、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高質量發展理論一脈相承,在新發展格局下,有機產業發展可大有作為。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契合了現階段我國有機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形勢前景黯淡并引致全球貿易疲軟,由此帶來有機產品外循環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2015年-2016年,我國有機產品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2016年后貿易額呈下降趨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貿易量從2016年以來呈上升趨勢,但貿易額卻呈現下降趨勢,與2018年相比,我國2019年有機產品出口貿易總量增加了10萬噸,但貿易總額卻減少了1億元。這說明有機產品出口價格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有機產品國際貿易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外循環發展潛力不足。繼續寄希望于外循環作為中國有機產業增長的主動力已不現實。
一邊是市場在外的國際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另一邊是有機產品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增強,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因此有機產業發展應當著眼于新發展格局。
有機產業發展貫徹新發展格局理念要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2016年-2019年,我國有機產品出口貿易額逐年呈下降趨勢,因此中國有機產業得自力更生,擴大內需,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目前,我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整體穩步發展。一是我國有機產品產值總體上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從2014年開始,我國有機產品產值一直在1000億元以上,與2018年相比,2019年我國有機產品產值增加了6億元,同比增長0.36%。二是我國有機產品標志備案數量總體上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12年-2019年,我國有機產品標志備案數量呈現增加的趨勢,2019年我國有機產品標志備案數量為21億枚,相比2018年增加了2億枚。三是我國有機產品的銷售額總體上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近年來,我國有機產品的銷售額相對穩定增長,基本保持在600億元以上。相比2015年,2019年我國有機產品銷售額增加了1.13倍,2019年我國有機產品估算的銷售額為678億元,較2018年增加了46億元。在中國現有形勢下,“中國有機生產中國有機消費”模式已具備相應條件。通過深化有機產業發展,以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作為當前有機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推動有機產業發展國內大循環。
有機產業發展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并不是要搞封閉循環。需要特別引起重視的是,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并不是要搞封閉循環,而是要重點打通有機產業國內大循環的堵點。當前,有機產業國內大循環的最大堵點是有機生產和加工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有機生產產能和效率不高,導致有機生產成本高。因此,暢通有機產業國內大循環,要以供給創新實現潛在需求和滿足新需求為主。供給創新即科技創新,是新發展格局的源動力。在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層出不窮的新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創造消費需求。我國有機產業發展創新要強化國家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有機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及其標準化與產業化技術等方面的創新與協同攻關研究,為有機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同時,構建有機產業發展的國內大循環并不意味著放棄國際市場,相反,保持有機產業發展的國際循環更能有效促進國內大循環。此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相關建議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
有機產業發展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需要繼續培育中產階層。未來中產階層是有機產品消費的主力軍,是拉動有機產品消費市場的有生力量。中產階層是一個社會的“穩定器”,這部分居民數量在總人口中比重越大,其對有機產品消費的促進力度就越強,社會越穩定,有機產業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實現也就水到渠成。同時要堅持引導中產階層加深對有機產品價值的認識程度。實現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循環,這樣全社會就能形成正確的促進消費的方式。通過增強中產階層對有機產業發展重要性的認知度,有機產業從業者就能保持有機產業發展的戰略定力,持續推進有機產業發展。
(作者系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