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09:47 瀏覽量:26850 來源:農民日報
近年來,中央連續出臺多項惠農政策,向種糧農民發放各類補貼。然而在這一過程中,虛報、假報套取補貼資金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為了防范風險,遼寧省沈陽市通過建設“沈陽惠農服務平臺”,下設耕地地力補貼,玉米和大豆、稻谷生產者補貼等子平臺,從源頭堵塞虛報漏洞,讓惠農補貼真正落到實處。
堵塞漏洞,建立惠農服務平臺
沈陽市有涉農縣(區)9個、農業從業人口74.9萬人,耕地面積1051萬畝,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省“菜籃子”產品主要供給基地,近3年糧食年產量穩定在70億斤以上,占全省的1/6。
沈陽涉農項目多、資金大,常規監管難度大。近5年,每年大小專項平均有175.6個項目,平均涉及資金27.763億元。為讓惠農資金審批更加科學規范、使用更加安全高效,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沈陽市農業農村局嚴把建章立制、考核驗收、責任追究“三大關口”,建立起職責明確、制度規范、源頭管控、責任可究的惠農資金監管體系,確?;蒉r資金每一分錢都用在農民身上、用在促進農業發展上、用在改善農村環境上。
沈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崔穎告訴記者,沈陽市紀委提出“兩個體系”(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平臺建設規劃,為此沈陽市農業農村局建設了“沈陽惠農服務平臺”,以“全業務入網、全系統便民、全領域提效、全過程留痕、全方位監管”為建設目標,將其建設成為“五位化一體”的綜合平臺,即“治理能力現代化、惠農服務一體化、基礎底數高清化、服務管理數字化、監督治理融合化”。
“沈陽惠農服務平臺”設計了7個子平臺,包括耕地地力補貼,玉米和大豆、稻谷生產者補貼,設施農業補貼,農機購置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農村戶廁改造,休閑農業項目,現已完成耕地地力補貼,玉米和大豆、稻谷生產者補貼,高標準農田3個平臺的建設和設施農業平臺改舊利舊,其他平臺正在按計劃推進。
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公平公正
2016年以來,國家將以往的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合并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力補貼”。作為一項強農惠農的普惠政策,“地力補貼”直接關系著農民的“錢袋子”,體現著黨和政府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關懷。
然而由于耕地地力補貼涉及資金量大面廣,個別人瞅準了資金發放的漏洞,重復申報補貼,引起了群眾的不滿。據了解,過去農村有個別人因為結婚動遷等原因領取了“雙份地”,如婚入婚出的在兩地都有地,拆遷戶戶口遷走了在別的地方又有了土地。
如今通過沈陽惠農服務平臺,戶數、畝數、申報面積等數據全部納入比對模型,采集與比對同時進行,實現了監督與治理的有機融合,既堵住了村一級虛報面積的漏洞,更打破了抽查人員不足、覆蓋面不廣的局限,在大大節省人力物力的同時,達到了核查全覆蓋。
沈陽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中央下撥沈陽耕地地力補貼資金6.81億元,全市申報耕地地力補貼面積是752萬余畝,戶數是62萬余戶。今年通過大平臺,把這些資金、面積、戶數全部納入平臺監管,從根本上確保沈陽市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現了應發盡發,確保了國家這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通過平臺比對核減,今年沈陽市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申報面積較2019年同比下降19萬畝,預計為國家節省資金1600余萬元。
申報準確,生產者得補貼
12月5日,記者來到沈陽市遼中區劉二堡鎮蒲河滿族村,村會計肇健登上沈陽惠農服務平臺——生產者補貼平臺,蒲河村的生產者補貼申請情況清清楚楚,全村有121戶農戶申請了2171.88畝的稻谷生產者補貼,每戶申領面積都有賬可查,土地流轉都有合同存放在村里備查。
“我們村是滿族村,滿族人口占90%以上,村民們一直有耕作水稻的傳統。我們用珍珠湖水養殖的稻田河蟹通過兩年試驗已經養殖成功,上市不到一周,高于市場價格一倍的蒲河村‘珍珠湖河蟹’就被搶購一空,蟹田大米價格高于普通大米2倍,在水稻成熟前就已經被全部預購。”蒲河滿族村黨支部書記肇建國告訴記者,“有了平臺,農戶想多報補貼面積也報不上去,后臺要跟土地確權的面積比對,想多報者這回鉆不了空,也防止了冒領生產者補貼的事情發生。”
今年是使用平臺的第一年,生產者補貼的數據錄入給村干部帶來很大的工作量。在劉二堡鎮劉南村,記者看到一摞厚厚的土地流轉合同,村會計蘇義告訴記者:“申報多少面積按照文件來,生產者補貼是誰種地補給誰,我們村的地塊比較散,現在流轉土地的又比較多,需要錄入1000多份流轉合同。雖然累點兒,但是讓真正的種地者得到了補貼。”
劉二堡鎮黨委書記肖紅巖說:“看補貼信息一目了然,也方便老百姓查找。村民很關心補貼的發放情況,現在經常有村民到鎮上的經管站查詢自己的補貼信息,問補貼到了沒有,有時村里管賬的不在,他們就直接到鎮上來查詢。同時,通過平臺,鎮里可以更好地對村上的補貼發放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