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0:56 瀏覽量:2818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2020年,我們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受外部環境、政策調整、新標落地、發展模式變化等因素影響,酒業也迎來了巨變。酒業板塊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酒企再掀上市熱潮、“云喝酒”帶來新樂趣、線上渠道帶來新機遇、醬香酒熱度再升溫、年輕化成為行業熱點議題……一件件大事拼湊出了特殊時期中國酒業的面貌。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酒業全面迎接挑戰的一年。溫故而知新,為探尋酒業未來發展趨勢,展望酒業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本報立足2020年中國酒業的關鍵事件,從產業內外環境、資本涌動、市場表現等三方面進行梳理回顧。
疫情大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酒類消費場景凍結,中國酒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1月24日,湖北省啟動新冠肺炎疫情一級應急響應,作為全國性的酒業協會,中國酒業協會在1月23日發布了《關于積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倡議》;1月24日,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發出《致全國酒商一封信》。眾多酒企和酒業人自發捐款捐物,承擔中國酒業的責任與擔當。
自2月10日起,茅五瀘汾等多家酒企陸續復工復產,保障產量及產品品質,堅守目標戰略,并采取市場調查、庫存摸排及加強經銷商支持等措施。茅臺提出上半年堅定不移完成“雙過半”,將注意力集中到疫情之后的市場上來,不必擔心賣不掉、價格出現逆轉;五糧液則明確提出精準施策、不搞一刀切,強化優化配額、加快費用核報等工作;瀘州老窖取消2月國窖配額計劃,降低渠道庫存壓力。
2月14日,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面向全行業發起“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活動倡議書。具體承諾包括在做好本企業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時,加強企業自律,履行誠信經營,承擔社會責任,努力穩定本企業產品價格。疫情期間,做到同款產品不提價、不減量。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堅持以“四個最嚴”標準嚴把產品質量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顯示,全國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4546元,增長5.5%,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0.5%。食品煙酒類復蘇勢頭穩固,酒類消費中,白酒和啤酒行業韌性較強,復蘇顯著。作為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產業,酒業既是我國食品領域的重要產業,也是與世界經濟接軌的跨國產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酒業作為實體經濟,承擔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凸顯。茅臺、五糧液等頭部企業快馬加鞭,邁進后千億時代,張裕、青島啤酒、紹興黃酒集團、勁牌集團等龍頭企業抗壓前行,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策調整
2020年的幾項政策調整引發酒業高度關注。
白酒方面,《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自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目錄中,“白酒生產線”已從限制類輕工業中刪除,困擾白酒行業發展14年的“緊箍咒”正式解除。4月13日,四川省經信廳發布《優質白酒產業2020年重點任務》清單指出,圍繞“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等企業建設釀酒專用糧基地。8月10日,河南省工信廳、財政廳聯合確定了7個白酒生產企業申報的營銷宣傳推廣項目。
將“白酒生產線”從“限制類”產業中移除,意味著白酒產業生態體系的重構,在加劇競爭中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也有利于外部資本良性競爭進入酒類行業。各地相關政策的發布,以政府力量推動了白酒行業品牌建設、渠道升級加速。
啤酒方面,5月18日,商務部宣布裁定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存在傾銷和補貼,國內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決定對上述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征收期限為5年。
中國對自澳大利亞進口大麥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于2018年年底立案,市場已度過近兩年的潛在緩沖期。澳麥進口占比高,但依賴度在降低,且可替代性在增強,此次澳麥事件或促進行業進一步壓縮低端啤酒產能,倒逼產業結構升級,提價也將成為行業應對風險的可選項。
葡萄酒方面,7月6日,中國酒業協會代表國內相關葡萄酒產業,正式向調查機關提起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申請。調查機關于8月18日發布立案公告,決定對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12月10日,商務部公布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反補貼調查的初步裁定。7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公告,廢止《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鼓勵相關行業組織積極發揮作用,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市場秩序,引導企業健康發展。8月14日,山東省工信廳發布《關于促進山東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起草說明及征求意見稿。主要內容共九條,分別為放大產區優勢、提升源頭品質、推動基地建設、強化技術支撐、加強質量管理、打造區域品牌、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加強安全監管、強化社會化服務。
近年來,受阻于進口葡萄酒擠壓市場份額,國產葡萄酒發展很不順利。但眼下,政策的東風已達,國產葡萄酒迎來發展機遇期。廢除《準入條件》不僅有利于企業資源共享、分工合作,也將推動相關部門監管能力和檢測檢驗水平的提高。同時,“雙反”調查對市場的影響在于中長期,經銷商調低澳大利亞葡萄酒預期的同時,會增加其他國家產品分散市場風險,加之重要產區的地方政策支持,國產葡萄酒將迎來更加多元化的市場機會。
果酒方面,4月20—26日,在四川省經信廳的指導下,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行業協會組織進行了針對四川省桑葚果酒行業的首次專題調研。調研共覆蓋12個縣市區及13家重點生產企業,主要了解全省各地桑果的分布狀況、品種及種植面積,桑果產量和用途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情況。
一直以來相對比較小眾的果酒在2020年忽然受到了眾多青睞。天貓數據顯示,“雙十一”期間,天貓酒水中的果酒銷售額高達2億,僅11日當天,果酒成交額同比增長40倍,漲幅在所有酒類中排首位。消費者對此類產品的認知度正在不斷提升,相關政策的支持將推動果酒更好更快發展。
2020年,針對各酒類的相關政策紛紛落地。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等;《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簽署,包括酒類方面的中國地理標志11個、歐盟地理標志74個……宏觀政策中也有不少惠及酒業的內容。政策調整引發關注,從業者需摸透行業差異,冷靜對待、全面分析,在抓住機遇的同時理性考慮風險。
標準落地
2020年,多項標準落地為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4月24日,工信部批準《果酒通用技術要求》等656項行業標準。并于10月1日正式實施。
6月5日,《啤酒術語和分類》團體標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啤酒術語和分類》團體標準自2019年2月啟動了行業調研與數據征集工作。制定符合我國啤酒行業的分類體系,對更好地滿足國內啤酒產品升級創新需求,進一步規范行業術語和分類,填補國內啤酒行業在該領域的空白具有重要意義。
7月23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第18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批準GB 4544-2020《啤酒瓶》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新標準將于2021年8月1日正式實施。
9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發布通知,根據《國家標準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就《白酒工業術語》等11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于10月8日前將《反饋意見表》反饋至該單位。其中,所涉及的標準中包含《白酒質量要求第1部分:濃香型白酒(報批稿)》與《白酒工業術語(報批稿)》。
一項項標準的落地標志著行業管理日趨規范,在扶持優質酒企的同時,落后產能將被加速淘汰,這將有力推動中國酒業技術和工藝的進步與創新,促使企業科學規范生產,為酒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對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發展契機。企業應在標準基礎上把握市場發展規律,高標準、嚴要求規范生產,樹立優秀的品牌形象,打造更優更好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助力酒業高質量發展。
人事變動
2020年,中國酒業發生了不少重大人事變動。
7月16日,中國酒業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六屆理事會第一次(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中國酒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組織機構,宋書玉出任理事長,王延才出任名譽理事長,王琦出任執行理事長,何勇出任秘書長。
除行業協會換屆調整外,2020年酒企人事變動也相當頻繁。
2月26日,貴州茅臺發布公告,推薦涂華彬、王曉維為公司副總經理人選;同時茅臺還發布了推薦游亞林為公司監事、監事會主席人選的公告。3月3日,貴州茅臺再次發布公告,推薦高衛東為公司董事、董事長人選。幾天后召開的董事會會議選舉高衛東為公司第二屆董事會董事長;同日,游亞林先后在臨時股東大會、監事會會議上當選為公司第二屆監事會監事、監事會主席。
7月10日,古越龍山發布《第八屆董事會第二十次會議決議公告》,選舉孫愛保為公司第八屆董事會董事長,根據公司章程,由孫愛保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8月19日,ST威龍發布公告稱,董事會選舉孫硯田為第五屆董事會董事長。
9月21日,水井坊發布公告表示,鑒于危永標因個人原因辭去總經理職務,為保證公司經營工作的正常進行,在公司聘任新總經理之前,同意由公司董事、副董事長朱鎮豪自2020年9月22日起代為行使總經理職責。
9月28日,舍得酒業召開了2020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張樹平當選為公司董事長,蒲吉洲為副董事長。同時,董事會聘任蒲吉洲為公司總裁。
2020年,酒業頻繁進行人事調整。從貴州茅臺“換帥”到部分區域酒企低調“換將”。疫情困局之下,換人如換刀。人事變動常常透露出公司戰略方向的調整抑或戰略重心的轉移,行業領導及知名酒企高層人員的調整,對企業自身甚至整個酒業格局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產區領跑
2020年,中國酒業向大產區集中,產區品牌效應顯現。
4月1日,貴州遵義市酒業協會、仁懷市酒業協會會議召開,按照“打造世界醬香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要求努力提升遵義白酒產區和仁懷核心產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緊跟時代發展節拍,全方位推進白酒產業轉型升級,開啟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5月30日,“煙臺葡萄酒產區集群品牌”線上推廣活動新聞發布會舉行。會議提出,通過組織“煙臺葡萄酒產區集群品牌”入駐“酒先知”,為煙臺產區葡萄酒企業提供涵蓋產品展示、招商服務、品牌運營、線上引流等多項服務。按照與采購商、經銷商直接對接的B2B模式,精準推送招商信息,深耕國內市場,幫助煙臺產區葡萄酒企業宣傳推廣,拓展營銷市場,推動煙臺葡萄酒產業在逆境中獲得新發展。
6月8日,茅臺、郎酒、習酒等7家企業共同提議的《世界醬香型白酒核心產區企業共同發展宣言》發布。由此,世界醬香型白酒核心產區從概念照進現實。
作為中國黃酒名產區,紹興啟動總投資超300億元的黃酒小鎮開發項目。6月22日,該項目投資合作協議簽約儀式舉行。
抱團發展已成為酒業共識,以產區作為品質、品牌和價值表達的方式,打造產業集群、優化全產業鏈建設,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成為地方政府發展地方酒業的重要舉措。毫無疑問,作為中國酒業發展的高地,產區不僅能給產品品質做背書,還能成為區域酒業進行工藝升級、文化品牌推廣的有力支撐,品牌的發展與產區的發展互為支持、相得益彰。(本報記者 顧雨霏)
上一篇:二0二0年新食品原料受理及審批
下一篇:成色更足的中國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