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8 15:23 瀏覽量:24465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章 玉
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反復,世界經濟下行,葡萄酒與其他消費品行業一樣面臨產業發展停滯、市場消費低迷的挑戰。一方面,國產葡萄酒產量年年下跌,另一方面,國際局勢持續動蕩,加之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葡萄酒進口量也連續4年下降,市場格局出現新變化。對中國葡萄酒而言,新的市場環境下,也蘊藏著新的發展機遇。國產葡萄酒如何快速抓住機會?如何理性看待市場的變化?日前,第29屆葡界論壇在線上舉辦,業界人士就此展開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可供借鑒的模式。
新環境帶來新機遇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表示,近10年來,我國葡萄酒產量、進口量、市場消費水平起伏波動幅度較大。大環境、疫情等多種因素讓不少行業陷入危機,但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危與機總是并存的。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特別是各產區政府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葡萄酒行業的大力支持,這些都是新的機遇。
何繼紅指出,中國葡萄酒行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呈現出來新特點:一是原料及釀造技術的進步,我國在釀酒葡萄栽培和管理技術、發酵菌種創新選擇、陳釀過程控制、葡萄酒質量等級標準研究等一系列重大共性關鍵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二是行業制度日趨規范化發展,已逐步建立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體系,對葡萄酒產業的結構升級、產品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三是消費觀念改變,市場需求不斷提高,消費范圍逐漸擴大。四是產業鏈和供應鏈逐步完善,隨著《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等一系列政策和規章制度的出臺,規模以上大型企業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集中,行業的發展水平也會進一步提高。五是市場潛力大,一方面,葡萄酒市場消費呈年輕化趨勢,消費能力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國家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發展葡萄酒行業。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葡萄酒進口量也將逐步回升,葡萄酒或迎來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正是這些進步夯實了中國葡萄酒行業不斷追求產業自信、市場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葡萄酒行業的前景一定會更好。”何繼紅如是說。
河南省酒業協會會長熊玉亮分析指出,未來幾年,國產葡萄酒市場消費將經歷觸底、反彈、恢復和良性發展。隨著市場環境的優化、消費環境的培育、進口葡萄酒的下降,國產葡萄酒未來可期。
熊玉亮給出了推進國產葡萄酒消費的具體對策:借助國家政策,擴大國產葡萄酒消費的范圍、規模、頻次;政府、協會、企業、專業人士互動聯動,營造國產葡萄酒發展氛圍;進一步做好國產葡萄酒品牌化品質化,以高性價比增強國人消費信心。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做好市場營銷,“抓住領袖,做圈層拉動消費”“業務下沉,做好市場扁平化”“餐飲結合,入鄉隨俗做餐桌”“直播帶貨,新媒體銷售很重要”,這些都是值得去深入探索嘗試的措施。
新疆葡萄酒協會秘書長王瑩認為,雖然國產葡萄酒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但也有發展機遇,最重要的就是葡萄酒產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她分析道,寧夏、新疆和山東等各大產區地方政府已經或即將加大對葡萄酒產業的扶持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在此背景下,葡萄酒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產區概念將進一步強化,產區品牌效應將進一步放大。去年7月,新疆制訂出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葡萄酒產業發展實施指導意見》,提出要把葡萄酒產業打造成新疆十大產業和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使新疆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優質高端葡萄酒的核心產區。從去年3月1日起,新疆的優質釀酒葡萄種植與釀造企業可以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率。
除了產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消費升級也是葡萄酒行業的良好機遇。在經歷數輪消費升級后,中國葡萄酒市場也在消費總量、產品結構、購買渠道和信息獲取等領域呈現出新的特征,尤其是品質化趨勢,品質成為消費底線,并呈現基線抬高之勢。此外,國產酒與進口酒的市場競爭將加快新一輪的商業結構更迭,國產酒與進口酒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王瑩強調,隨著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品質自信等因素助力新國貨崛起,國產葡萄酒與世界的接軌,會倒逼國產酒品牌重新定義。未來的葡萄酒業大格局,主旋律是集中化+特色化,具有產區特色、品類特色、工藝特色、感官特色、品牌特色的企業才有生存和向上發展的空間。
練內功擁抱新市場
深圳智德葡萄酒營銷機構總經理王德惠指出,中國葡萄酒市場已經進入到全新周期,并呈現出5個鮮明特色:一是市場已經進入到小時代,二是線上營銷日益深入,三是定制化合作越來越流行,四是國貨崛起是必然的趨勢,五是必須走體驗營銷之路。
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昌黎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范雪梅認為,國產葡萄酒窗口期已打開,存量市場也在打開,機會很快會到來,從業者務必抓住機會,為中國消費者釀一瓶好酒。“30多年的釀酒經歷,讓我看到了國產葡萄酒從基地、工藝、精細化管理到市場端建設都更加專業,國產葡萄酒質量現在完全不輸于進口酒,還實現了‘二產帶一產促三產’。”范雪梅說,這幾年可以明顯感受到消費者對國貨的鐘情,進口貨不再是首選。國產葡萄酒從業者要認真鉆研,生產出高品質產品,只要堅持走下去,行業發展未來可期。
新疆鄉都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鄒積赟認為,消費者越來越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健康訴求選擇產品,有特色的葡萄酒市場增量是可預見的。國產葡萄酒的風口已經來臨,練好內功,加強合作,文化自信的頂層推動必然會推動中國葡萄酒的國貨風潮。
鄒積赟提出,對于葡萄酒企業來說,首先要把基礎打牢,要有與產區物候條件相吻合的、有特色的葡萄品種;其次要做出有特色高品質的葡萄酒;第三要把品牌打造好,講好品牌故事。葡萄酒企業還要與酒商加強合作,抓住機遇擴大市場消費:一是加深溝通和交流,將葡萄酒企業的文化與葡萄酒文化結合起來,多角度多維度合作;二是做好酒莊旅游,將大客戶的團購和個性化定制結合起來;三是加大多元化產品開發,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四是讓釀酒師、品酒師下到市場一線,創新葡萄酒消費場景;五是利用好移動互聯網,共同做好線上線下結合的營銷;六是研究適銷對路的產品,放低價格預期,回歸葡萄酒合理價格區間。
酒業觀察家吳勇提出,要理性看待國產葡萄酒市場發展。中國葡萄酒對于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這個短板亟待克服,要主動擁抱消費者,講好中國故事。此外,國產葡萄酒過于講究風格,失去了大單品的市場覆蓋,要積極打造大單品背后的品牌寬度和品牌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
在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葡萄酒市場推廣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席康看來,國產葡萄酒和進口葡萄酒更像一對兄弟,有差異但更多是要合作。席康對進口酒商和國內葡萄酒企業給出了發展對策,比如學習醬酒的網格化市場開發模式;企業不必追求事無巨細都要自己做,可以跟周邊的酒莊或者進口商進行合作,降低資金壓力,加快周轉速度;降低不必要的高額葡萄酒專營店店租;在市場拓展和團隊建設上不能躺平,因為酒類綜合公司、業外資本都沒有放松向酒類市場渠道和消費者的滲透;不要把直播和新零售這些渠道作為解決問題的救命稻草,可以用學習的心態參與,但不要重資產投入;不要輕易換行業,保證現金流,穩健發展核心團隊和核心銷售網絡,等待市場和行業的冬天過去,等待春暖花開。
王德惠認為,國產葡萄酒在發力,進口葡萄酒在應對,各有自己的優劣,要揚長避短,跟上市場的步伐,設定目標后進行資源匹配。但不管采取何種模式,都要密切關注市場大環境的變化,采取更加靈活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