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10:52 瀏覽量:11058 來源:中國食品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為積極搶占全球科技創新制高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天府實驗室加快推進建設。11月23日,記者獲悉,“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成都未來科技城舉行,意味著上述兩大實驗室正式投運。
去年6月,天府實驗室揭牌,標志天府實驗室進入全面建設新階段。作為天府實驗室的4個方向實驗室之一,天府絳溪實驗室將依托電子科技大學,聯合中科院光電所和京東方等重點單位合作共建,在量子網絡通信、網絡與電磁空間安全等領域實現系統性突破,在核心功能材料、關鍵器件、新概念系統等方面引領發展,打造未來信息技術發展的戰略高地。
打造人才匯聚原地和科技學術高地
首批次10萬平方米載體全面落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記者了解到,四川省把組建天府實驗室作為補齊四川創新短板、提升在全國創新版圖中戰略位勢的重大舉措,聚焦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規劃建設一批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布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
其中,天府絳溪實驗室面向國家電子信息裝備創新發展的迫切需求,以電磁空間與泛在互聯為發展方向,結合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在電磁空間利用與控制、信息功能材料與部件、電磁感知與泛在互聯、先進計算與類腦智能等4個方面,構建上下連接、內部交叉的“理論-材料-器件-系統-應用”一條龍完整技術鏈,將成為電子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中國電子重大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電子信息人才匯聚原地以及科技學術高地。
今年3月,天府絳溪實驗室組建方案經由朱中梁院士、郭光燦院士、徐紅星院士、鄧龍江院士等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咨詢論證。6月,成都高新區和電子科技大學正式簽署實驗室合作共建協議,實驗室首批次10萬平方米載體全面落成。
天府絳溪實驗室主任由鄧龍江院士擔任。鄧龍江院士是中國電磁輻射控制材料與技術領域主要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帶領團隊在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基礎理論、制備技術、工程應用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特別是在電磁輻射控制材料的“薄型化”和“超寬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據悉,下一步實驗室將在共建單位既有科研基礎上,帶動相關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和科技創新人才、產業的增量發展。未來,面向全球,打造一支以兩院院士、國家級特聘專家以及重大型號總師、首席科學家為帶頭人的科研隊伍。
創新體制機制
力爭2023年形成500人科研團隊規模
據悉,今年8月,天府絳溪實驗室登記設立為新型研發事業單位,“不納入機構編制核定范圍、不定機構規格、不核定編制,實行市場化管理和社會化運作”,將堅持多元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參與和市場機制調節的作用,推進產學研政投協同創新,鼓勵舉辦企業、開展創業投資”。
近期,實驗室正加速推進機構的實質化運行,按照“成熟一個推動一個”原則,力爭于年底前推進量子互聯網、先進計算2個前沿中心簽約入駐。其中,先進計算中心將借勢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成為實驗室首個落地的新增國家級、高能級創新平臺,打造智能協同計算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骨干力量。
據悉,目前中心已啟動場地裝修、設備采購、人員招聘等工作,計劃明年3月進入重點實驗室培育期。量子互聯網中心,將聚焦量子互聯網研究平臺、關鍵器件及應用技術,力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占領下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制高點。
記者了解到,按照“實驗室+科創空間+產業園區”,天府絳溪實驗室在成都未來科技城配套核心載體超過100萬㎡,瞄準實現“0-1”創新策源、“1-10”轉化孵化、“10-N”建圈強鏈,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進而引領帶動片區高質量發展。
天府絳溪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天府絳溪實驗室除建設國家一流水平的實驗平臺承擔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外,還將設立平臺公司及產業基金,服務創新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和產業落地,以“揭榜掛帥”、訂單制項目合作、科技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催生應用型科技成果,孵化產業項目。同時,實驗室將根據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定制化配套人才、資金、設備等保障要素,致力于吸引一批國內外頂尖科技創新團隊和科研機構揭榜,以此聚集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高端人才,促進一批“卡脖子”技術加速突破并進行成果轉化。”
目前,實驗室除重點推進首批研發團隊加快入駐,爭取于2023年形成500人科研團隊規模外,正結合人才鏈培育優勢,積極籌備研究生培養基地、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等增量項目。
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
當前,成都高新區正加快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營造科技創新生態,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
隨著創新中心重磅落地,獲批組建全國生物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全省首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落地。成都高新區創新平臺多點突破,已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436 家(其中國家級平臺59 家),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占全省1/4。
創新人才量質齊升,成都高新區目前匯聚國家級和省級人才1038 人;全國率先探索“揭榜掛帥”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已聚集院士等技術產業專家260 人。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省1/3,累計培育上市企業59 家,其中科創板企業10 家(今年新增4 家)。產業基金規模釋放,瞄準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創新藥等重點產業鏈,每年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規模不低于600 億元,5 年總規模將達到3000 億元。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實驗室建設為契機,持續增強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聚焦“科技創新”優化全鏈條科創體系。優化覆蓋全區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全鏈條科創體系,力爭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性、標志性、引領性成果。
“天府絳溪實驗室將充分發揮平臺對創新資源、高端人才吸附作用,迅速形成‘讓頂級人才愿意來,讓科技成果產得出,讓產業項目留得住’的明確導向,” 該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將進一步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促進國家重大戰略和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同頻共振,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品牌傳播網葉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