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碳酸飲料巨頭可口可樂越來越表現出對咖啡市場的關注,從入股綠山咖啡,與唐恩都樂母公司Dunkin' Brands合作進軍瓶裝即飲咖啡市場,到近日宣布以51億美元估值收購咖世家有限公司。
在全球碳酸飲料市場銷量連續多年下滑的趨勢下,可口可樂加速轉型無可厚非,甚至尤為迫切。根據美國飲料行業刊物《飲料文摘》數據,美國碳酸軟飲料銷量連續11年下跌。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市場對“年輕化、健康化、顏值化”等潮流品類和產品的需求增加,我國碳酸飲料產量在2014年達到1810.66萬噸的巔峰后,已經是連續三年負增長,2017年產量跌至1744.41萬噸。從各品種占飲料總產量的比重來看,2017年碳酸飲料占比9.66%,已經跌破10%。
而另一方面,可口可樂瞄準的咖啡市場卻方興未艾。根據咨詢公司英敏特預測,2017到2022年間,中國咖啡市場的銷售額將以5.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94億元。
可見可口可樂轉型咖啡市場的策略還是不錯的,具體到此次收購,可口可樂似乎還占了點“便宜”。
咖啡行業專家王振東給筆者算了筆賬,比起Costa51億美元的收購價格,當年統一星巴克僅僅是華東地區50%的股權就花了星巴克13億美元的代價,也就是相當于華東地區星巴克1300家門店在2016年的時候估值26億美元,這與Costa全球4000家門店估值51億美元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顯然Costa并沒有賣出一個很好的價格。
雖然僅僅從門店數來對比估值并不夠精確,但相比星巴克只是買回自己江浙滬區域合資公司的股份,可口可樂可是把Costa的品牌、現有門店、全球開店權利都買下了,如此算來,可口可樂這筆買賣實在是太劃算了。
可是,看似占了便宜的可口可樂卻讓外界對這項收購產生了困惑。
咖啡館作為線下
餐飲的一個門類,跟其他餐飲品類一樣,很難規模化經營,這也導致了餐飲品類很難出巨頭,大都規模很小,即便是全球排名靠前的知名品牌,這也是Blue Bottle、Keurig Green Mountain、Peet's等連鎖咖啡品牌先后被收購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瓶裝飲料巨頭的可口可樂,并沒有多少涉足線下餐飲零售的經驗,并且其品牌及產品與Costa似乎也沒有太多關聯。
根據可口可樂方面的說法,引入Costa可以擴大可口可樂的咖啡陣容,讓可口可樂獲得咖啡供應鏈的專業知識以及深入熱飲市場。作為已經有了瓶裝咖啡業務多年的可口可樂而言,現磨咖啡的專業知識及業務對可口可樂現有業務并沒有太大幫助,可口可樂的產品也很難進入到Costa的零售門店,如果可口可樂借助Costa的供應鏈和品牌影響力開發咖啡熱飲的咖啡機業務,這種模式也會受到全自動咖啡機的挑戰,競爭力并不強。
可以看出,可口可樂收購Costa更像是突然涉足了一個跟原有業務并沒有太多協同的新領域,如果說此前可口可樂的轉型無論是果汁、咖啡、茶飲還是乳飲,都是從可口可樂傳統強項瓶裝飲料作為切入口,如今涉足線下餐飲似乎給外界傳達出“病急亂投醫”的感覺,在碳酸業務多年下滑后,可口可樂開啟了瘋狂轉型模式,僅去年上半年就推出了500款新品,如今甚至跳出了傳統瓶裝飲料業務,走入全新的餐飲行業,這與此前的步伐戰略完全不同,是不是有些方寸大亂呢?(
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