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5 09:35 瀏覽量:2432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11月8日,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論壇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分會承辦,內蒙古伊利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支持。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營養健康工作以及助力食品創新工作高度重視,并將科技工作的重點向企業與科技的對接上延伸,在破解“卡脖子”問題上發力。本次論壇將目標聚焦營養健康,通過基礎研究、實際生產等多個環節的創新,助力食品工業的價值提升與健康轉型。
食品人的本業是以追求健康為最高目標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 孟素荷
本次營養健康論壇有兩個特點:第一,充分體現企業對科技的需求和關注點;第二,回應了企業需求、解決難度最大、最需要的實際問題,體現科技界與業界“對接”。企業的強大需要強大的科技投入,創新的主戰場在企業,但是科技創新不能只憑企業之力。科技界要堅定支持企業創新,并在科企對接中實現提升。
目前,我國食品市場消費升級趨勢明顯,有健康內涵的創新產品銷量和價值都在上升。但這個市場應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企業要以多元的產品來應對,努力提供更多的、適合國人需要的食品。企業要把科技的根深深地扎到需求中,才會有科技的基因,才會有更長久的發展。
聚焦營養健康 助力產業創新發展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丁鋼強
當前有什么樣的營養健康問題?在食品當中有哪些方向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的力量呢?需要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和嬰幼兒死亡率都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體重和身高也有干預的空間。目前,需要進一步加強人群營養整體的監測工作。國民營養計劃為產業指出重點發展和加強的方向。數據顯示,我國居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在下降,蛋白質種類從植物性蛋白轉變為動物性蛋白,脂肪供能在升高,雜糧、水果、蔬菜、牛奶、水產品的攝入量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食物結構和健康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我國食品工業應為營養健康事業提供更多的支持。
腸道微生物菌群同人體健康機制關系緊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江南大學副校長 陳衛
腸道微生物作為當前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在人體腸道中具有信息交流、能量分配以及生理調控的重要作用。其研究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基于傳統分離及顯微觀察方法,認識了其厭氧特性和重要性;基于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手段,原位雜交、分子探針、定量PCR等技術應用于腸道微生物;基于二代測序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其研究進入組學階段。人們逐漸認識到腸道菌群的特殊生理功能及其在發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未來,對腸道菌群的研究將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大樣本量的菌群特征分析;腸道菌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胺類;挖掘特定腸道菌的生理功能;腸道菌群個性化調控策略等。
從傳統乳制品的豐厚“土壤”中深入研究菌種菌株
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張和平
我國的傳統乳制品歷史悠久,沒有必要盲目模仿國外,而應該具有自己的創新。我的團隊對分離到的一株干酪乳桿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經圍繞該菌發表了110篇論文。關于傳統發酵乳的幾個問題為創新帶來靈感:自然發酵乳中的乳酸菌來源于哪里;自然發酵乳中復雜菌群的群體演化;自然發酵乳中這一生態系統中不同菌種,菌株間的互作關系;自然環境的變化對自然發酵乳這一生態系統的影響等。而關于什么是好酸奶,酸奶菌種菌株還是菌群的認識等問題,也是需要深入研究加以闡釋。
大企業擔大責任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陳福泉
百姓對健康的需求就是研究單位和企業發展的方向,對乳業來說也是如此。伊利集團作為中國乳業的領軍企業,始終以提高國民營養健康作為主要發展目標。面向這一目標,伊利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建立營養標準、加強營養供給、普及營養教育、加大營養扶持。伊利集團將其自身發展融入“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中,進行了大規模的公益性科普,被評選為營養教育示范基地。未來,伊利將繼續在各位專家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促進國民營養水平提升,助力健康中國。
功能性營養產品的開發是未來營養工作的方向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營養科主任 胡雯
基于疾病譜的改變,對營養有不同的需求,目前精神疾病、糖尿病、肌肉骨骼障礙、腫瘤等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此外,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而大部分老年人身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癥。醫院內的營養支持需求較大,但得到營養支持的比例只有1/3左右,供給差距巨大。基于營養需求工作的應對之策集中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人才的培養,工作模式的轉變,科學研究的積極開展,特別是本土的科學研究,產業的創新,以及科普宣傳等。其中,功能農產品及營養功能食品產業的創新,是本土科研的重要部分。
乳制品質量安全標準與檢測方法趨于多樣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陳穎
乳制品的分類非常復雜,也帶來了很多標準、監管、生產、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影響乳制品安全的因素大致歸納為兩類,第一類以化學性為主,第二類以生物性為主。因此,其標準和檢測方法也非常多:產品標準15項;生產規范2項;檢測方法標準49項,其中涉及嬰兒食品和乳品的24項,涉及微生物的10項。目前,常用的乳制品摻假檢測方法主要有實時熒光PCR、雙向電泳、高分辨溶解曲線鑒別、SDS-PAGE鑒別、基于氣相色譜-質譜聯用的鑒別、基于核磁共振的地理標志產品鑒別等。
中老年人營養認知水平亟待提高
伊利集團創新中心博士 孟麗蘋
營養知識認知和營養健康認知,與人體營養狀況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研究發現,在調查人群中,食物種類攝入不平衡,且知曉度不高,多種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鈉和脂肪攝入過量,飲奶量不足的情況較為普遍。營養健康知識的認知水平較低,80%以上為一般和較差的水平。對營養知識的掌握與膳食質量具有相關性,掌握程度好的人群,膳食多樣性評分更高;與營養知識掌握好的中老年人相比,較差的中老年人不飲奶的概率升高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