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09:58 瀏覽量:25065 來源:中國科學報
“如何實現中國農業由大國向強國的邁進,中國農業怎樣從全球農業競爭中勝出,這決定了中國現代農業的道路選擇問題。我的觀點是走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三條道路。”日前,在北京大學首屆鄉村振興論壇上,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理事張紅宇如是說。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40年前,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6%。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農村改革和發展也面臨新任務。對于如何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與會專家展開了研討。
40年成就與經驗
什么是農業現代化?描繪農業現代化藍圖并為之實踐,40年間人們是如何努力的?
“農業現代化首先一定要用現代化的機械裝備農業,包括良種化、機械化,提升農業整體環境。其次,農業經營效益有一定規模。再次,要有一套完整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是一種專業分工網絡平臺,對農業提供全程服務。最根本的是,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接近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常務理事杜鷹表示。
而在40年前,不要說農業現代化了,我國是彼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按照世界銀行的指標,1978年,中國人均GDP只有156美元,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人均GDP是490美元。從產業結構來看,81%的人生活在農村,以農業為生;87%的人收入在國際貧困線之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顧問林毅夫說道。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業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支撐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工業品制造大國,成就令世界矚目。
張紅宇認為,“中國農業成就源于三個方面:制度、科技、投入”。 首先最重要的制度創新是土地制度和經營制度創新。政策投入方面,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建立健全,金融、保險、財政支持框架形成。
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從1978年7.2億元增長到2000年的50億元,并迅速提高到近兩年的550億~600億元。201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7.5%,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機械綜合利用率達67%,耕地灌溉面積為10.2億畝。
“加速農村轉型速度,才能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減貧。加速整體經濟結構轉型,才能更大幅度地拉動農村經濟轉型。”對中國不同省份(1980—2016年)及亞洲主要發展中國家(1980—2012年)的農業轉型速度和農民增收速度或減貧速度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后,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季焜說。
鄉村振興的路徑
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出現很多重要的階段性變化,如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大量新型經營主體出現、農業產業與非農產業勞動比例明顯縮小等,從積極方面昭示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變化。與此同時,農業現代化仍面臨一些束縛。
杜鷹認為,我國農業屬于典型的東亞小農類型,規模小、商品率低、專業化和法人化程度低;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水更少,導致農戶戶均經營規模小,小農生產結構不利于引入現代生產要素,不利于農業生產標準化、市場化,而且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
“推進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核心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做法,要從我們國情出發,揚長避短,進一步發展比較優勢,走我們自己的路。”杜鷹說道。
“不論是從資源稟賦觀察,還是從產業發展、經營主體生成、貿易格局演變以及政策組合介入,中國農業都顯現出鮮明的多元化特征,由此決定了中國現代農業的未來選擇:走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三條道路——多元化。”張紅宇表示。
以產業多元為例。傳統農林牧漁產業齊全,提供了全球最多的農產品品類,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的農產品需求;新興產業如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功能農業,極大地拓展了農業邊界,釋放農業多重功能。
張紅宇表示,“產業發展多元,決定了中國農業競爭力的發展方向,并提供從業者就業和收入增長的廣闊空間”。
在他看來,實現多元化,走出中國特色道路,要重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城鎮化進程、持續擴大開放。“以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以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
林毅夫表示,“以農戶為基礎的現代農業中,如果政府能夠扮演積極有為的角色,為農村農業提供現代化的方式和現代化軟硬基礎設施,這將是推動國家現代化從低收入走向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的重要方面”。
政府要做些什么?黃季焜認為,40年來改革經驗是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市場改革、農村投入。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要在制度、政策和公共投入方面進行創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產品供需調節的作用;確保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