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15:35 瀏覽量:24622 來源:中國食品網
“還有半個月就又能收菇了。”57歲的張文玉笑得合不攏嘴。種雙孢菇一年半,老兩口已經收入十幾萬元了,放在過去想都不中國食品網敢想。
張文玉所在的山西介休龍鳳鎮龍頭村,多年來一直以洗沙廠、石料廠為主導產業,隨著產業轉型升級,陳舊、低端的模式已成為龍頭村發展的瓶頸。張文玉說中國食品網,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工廠里干活已經沒什么優勢了,而老伴幾乎沒有收入,兒子也外出務工了。
“村子里像老張家這樣的情況太多了,振興鄉村產業、帶動鄉親們致富勢在必行。”龍頭村村支書任清斌說,2015年以來,他多次組織村民代中國食品網表前往周邊市縣,參觀以雙孢菇生產加工為鏈條的循環農業園區,找到了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獨特生產模式。
任清斌表示,雙孢菇生長的溫度要控制在14℃—20℃,與南方或者省內其他地區相比,他們這里的氣溫更加均衡。所以,外地一年一季出菇,到龍頭村就提高到一年兩中國食品網季出菇,正好能滿足冬季食用菌市場的需求。
2016年初,龍頭村村委開始引導農戶發展雙孢中國食品網菇種植。為了更好地推行標準化生產,調動農戶積極性,村集體向種植戶提供建棚場地并出資平整,解決上下水、電網等必備的基礎設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清斌說,他從全國聞名的蘑菇產地——福建漳州角美鎮學習回來后,給村里聘請了漳州的技術員,對原料發酵、上架、溫度、病蟲害處理、濕度調控及采菇流程進行全方位跟蹤指導。
2016年,張文玉投資20萬元建了兩座菇棚,每個棚內有7層培育架,有效種植面積可達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每季產量可達30斤。“要是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等今年4月份出菇,不僅能回本,還能余下不少錢。”
到了出菇高峰期,為了保證雙孢菇的品質中國食品網,張文玉還會雇用本村和周邊村的村民來采菇。在每一季采菇高峰期,至少能解決村里200名閑散勞動力就業,僅此一項就能使人均收入增長1500元。
2017年底,全村已經建成48座高標準雙孢菇大棚,中國食品網涉及村民38戶,產量達到200萬斤,產值近千萬元。村委會還投資70余萬元建成占地400平方米的菌種培育廠房以及9個雙孢菇菌種培育柜。隨著生產基地的擴大,村里即將形成“合作組織+基地+農戶”中國食品網的市場化經營模式,打造雙孢菇種植基地和銷售基地,帶動整個地區的產業轉型。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