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 11:15 瀏覽量:2070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我國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盡管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有了長足的進步,隨著全球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高度關注,對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技術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數據顯示,我國茶葉深加工消耗量只有6%—8%,發展空間和潛力很大。專家指出,我國茶葉的產量只體現出真實水平的60%,還有許多茶(夏秋茶)被荒廢在茶園,有待充分開發和利用。除傳統六大茶類和再加工茶外,茶點、茶酒、茶生活用品等產品不斷出現,在此背景下,茶葉深加工成為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從名優茶到品種茶、品類茶,從生態茶到有機茶、古樹茶、年份茶、山頭茶、小產區茶、大師茶,隨著茶概念不斷出現,如今市場已稍顯疲憊。產品的風味、包裝、概念等同質化,導致同類產品的產能過剩,未形成真正的核心價值,沒有真正解決消費者的需求。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茶葉種植面積305.9萬公頃,占全球茶園總面積60%以上;茶葉產量260.9萬噸,約占全球產量45%,居全球第一。從我國近年內銷、外銷統計數據來看,2011年到2017年,累積庫存已經達到約138萬噸,“去庫存”顯得尤為迫切。
如今,健康屬性、功能屬性是消費者非??粗械漠a品內容,如何將茶的功能性成分轉化為對人類社會的價值?找到茶行業的核心價值點并進行深挖,才有可能實現茶葉深加工的突破。
口感“ 一見鐘情”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尹祎介紹說,我國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其產品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傳統的精深加工產品,如超微茶粉、抹茶、速溶茶、茶濃縮汁、茶飲料等;二是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產品,如茶多酚、兒茶素、茶色素、茶氨酸、茶皂素、咖啡堿等;三是含茶終端產品,如含茶的天然藥物、功能食品、茶飲料、日化用品、環保用品、服裝、植物農藥、飼料等。
關于抹茶,起源于中國卻在日本快速發展,是傳統深加工產品的代表之一,有著與眾不同的味道并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成為時下最流行的茶產品之一。
談到抹茶的發展前景,有業內人士表示,日本抹茶的深加工產品是近30年發展成熟的,其抹茶原料產量占日本茶葉產量的5%。韓國抹茶,比中國早發展20年左右,原料產量占韓國茶葉產量約3%,而中國抹茶目前不到茶產量的1%。近年來,中國抹茶市場發展迅猛,生產加工線以每年20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以中低端原料為主,但競爭高質量的抹茶產品,需要新的企業在茶園種植上多下功夫,提升產品原料品質。
業內人士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抹茶產量的增長將與日本持平,但銷售額不會超越,產品以中低端為主;未來10年,中國抹茶市場銷售總額將超越日本,并誕生一至兩家航母級的抹茶企業。
跨界創造價值
俗語說茶酒不分家,中國是茶文化與酒文化的發源地。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士康表示,以茶制酒工藝,傳統提取方式就是水浸泡,但茶葉中只有30%的水溶成分,余下的70%成分被浪費,對此怎么高效利用?中國以茶制酒歷史上經歷了幾個階段:浸提法、發酵法、配置法、現代生物技術——蒸餾法,傳統的前三種方法所制造的茶酒,并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現代生物技術——蒸餾法能最大程度實現茶酒功能與風味的跨界融合。比如,茶、酒跨界品牌 “茗釀”。
在白酒的發展過程中,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認為,白酒行業發展,經歷了從80年代“樹品質”、90年代“樹品牌”、2000年之后“樹文化”的三個階段之后,已經進入到“樹健康”階段。“茗釀”通過高科技研發,將茶與酒融為一體,而白酒風味物質和茶的高級風味組成的功能因子,是中國傳統白酒的健康化高級形態。
功能贏得口碑
如何將茶的功能性成分轉化成為日常生活用品?茶行業最大的價值點在哪里?或者說,茶葉對人類社會來說最大的價值是什么?只有找到核心價值點,并且聚焦在這個價值點上進行深挖,才有可能實現突破。
有業內人士發現,茶葉在現代社會最大的價值應該是健康價值。因此,利用茶葉深加工,把茶葉、茶花、茶籽提取物做成了日化、食品、纖維制品等。比如,茶仕利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產品包括含茶毛巾、洗護用品、保健品等十余種,其目的在于讓消費者更立體地感受到茶帶來的全新改變。
如今,健康屬性、功能屬性是消費者非常看中的產品內容,將茶的有效成分加工成解決消費者需求的功能性產品,不僅是剛需產品,更是消耗性產品。比如,“茶眼罩”其核心成分是茶和畬藥,通過自體溫差蒸汽模式,激發出西湖龍井茶與畬藥的植物香氣與能量,釋放出大量蒸汽以放松眼部周圍肌肉。產品原料從茶葉鮮葉上萃取,改善了夏秋茶的使用率,讓茶葉得到充分開發。
便捷撬動市場
茶飲的深加工發展已有很多年,從60年代冰茶的盛行,到90年代對茶飲料試制的深入研究與生產,茶飲料越洋過海,從中國走出去,又走回來。茶飲料不同于其他日常用品、網絡便捷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為具有原茶風味、保健功能、方便快捷的速溶茶產業發展創造了極佳的發展機遇,特別是給直接飲用的速溶茶終端產品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ALLYOH品牌運營總監表示,傳統速溶茶普遍存在香低味差、溶解性不佳、使用不方便等問題,無法滿足市場及消費者的需求。針對市場需求的轉變,在系統研究茶葉風味成分浸出特性基礎上,采用專用原料茶加工技術、定向選擇性低溫逆流萃取和重構技術、分子包埋與釋放技術、酶膜聯合分離技術、多段式低溫濃縮技術、多孔結晶冷凍干燥技術等多項創新性技術,制出高香冷溶速溶茶,實現了速溶茶的高香、冷溶兩大特征。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建新表示,好的產品不僅需要核心研發技術,更需好的包裝來推廣。目前,茶葉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茶葉深加工不光能在茶產業供需失衡的情況下緩解茶葉產能過剩,還是提升行業規模與效益的最佳途徑。
數據顯示,就全球來說,日本、美國和西歐茶葉深加工消耗量占比達40%—90%,而我國茶葉深加工消耗量只有6%—8%,發展空間和潛力非常大。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認為,盡管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隨著全球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高度關注,低碳經濟與低碳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天然產物行業國際競爭的加劇,都對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技術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目前,我國茶葉深加工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發展不平衡以及工藝技術不完善。在終端產品開發中,要高度關注產品功能的針對性、消費群體的廣泛性、產品資源的獨特性、產品形式的時代性及產品價值的擴張性,引領國際國內市場茶葉深加工產品的發展。
(陳浩)
上一篇:“小、散、亂”局面仍存 茶業標準化期待破局
下一篇:吃富硒食品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