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13:39 瀏覽量:18896 來源:中國食品網
聽聞你在等一曲古箏,她的酒依然香醇。卷起珠簾一蹙眉間緩緩扣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青石板上回趟著他的馬蹄聲,又是誰的胭脂香味,吻過棧橋旁的孤魂。劍出鞘的那刻,黃酒已撒滿一地。隨紅塵花木凋零,古城下人與亦云。緣分系于那句在等,卻不知伽藍寺外那聽雨人。
黃酒是中國最早的釀造酒,表達著華夏文化延續。
黃酒以糯米、粳米、黍米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低于20%,屬于低度釀造酒。黃酒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飲料酒之一,源于中國,且惟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
《1》
我們的遠古先民在貯存采集到的植物時,無意中得到了天然生成的口味淡薄的酒,即古代的醴。那時沒有釀酒、飲酒的器具,也不會有意識地制造曲糜,更沒有作坊,當然提不到人工釀酒。大約在五千年前,農耕的進化,使先民們得以定居,從而也為釀酒提供了條件。社會分工的出現,使原始的釀酒作坊得以形成。
于是人們對自然生成的酒不但依法泡制,而且注意并制造出人工曲糜,使得原始的黃酒或旨酒得以產生,中國釀酒的歷史當從此始。以后出現的儀狄造酒之說,已經是夏禹時期的事情了,不過是總結前人一套釀酒的經驗,釀造出比原始黃酒甜美一些的米酒罷了。
《2》
殷商時代,酒業已很發達。《史記·殷本紀》提到“紂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飲者,三千余人為輩”。這里的牛飲,當然是指酒度較低的甜黃酒,也間接說明釀酒作坊已具有相當的規模。
到了周朝,黃酒的釀造已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藝。《禮記》上說:在釀酒的冬季,要準備好品質優良的釀酒原料粘高粱和糯稻子;要選用在適于生產酒曲的時間制出好的酒曲,兩者應有盡有,數量也充足;原料的浸泡和蒸煮,都要做得潔凈,防止任何腐爛和污染;釀造用水要清香甘冽,最好用泉水,不渾濁,不發臭;所用的發酵容器和工具,如陶缸、陶甕、陶盆、陶缽等,都要選用上等質量的,堅實耐久,不滲漏,不變形;蒸煮原料時要掌握好火候,熟而不爛,不焦不苦;糖化發酵時,控制好溫度,不過高,不變酸。抓住這六個“要”字,就會釀造出好黃酒。這是曲糜釀酒工藝的總結,也就是后人所說的“古六法”。
黃酒,在明代可能是專門指釀造時間較長、顏色較深的米酒,與“白酒” 相區別,明代的“白酒”并不是蒸餾燒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釀造而成的、釀造時間較短的酒,酒色混濁,呈白色。酒的黃色(或棕黃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份與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應,產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加深其顏色。
《3》
在明代戴羲所編輯的<<養余月令>>卷十一:“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宿不酸”。從這一提法可明顯看出黃酒、白酒和燒酒之間的區別,黃酒是指釀造時間較長的老酒,白酒則是指釀造時間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發酵劑)。在明代,黃酒這一名稱的專一性還不是很嚴格,雖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釀造酒,但起碼南方各地釀酒規模較大的,在釀造過程中經過加色處理的酒都可以包括進去。
到了清代,各地的釀造酒的生產雖然保存,但紹興的老酒、加飯酒風靡全國,這種行銷全國的酒,質量高,顏色一般是較深的,可能與“黃酒”這一名稱的最終確立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清朝皇帝對紹興酒有特殊的愛好。清代時已有所謂"禁燒酒而不禁黃酒"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已基本確定下來。
中國酒文化在文學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比如說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等等。這些詩中讓人感覺詩中有酒、酒中有詩、詩中含情,詩酒韻志,妙句佳成。如“吳帶當風”的畫圣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后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圣”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
中國酒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及作用,酒文化滲透在古代人生活的各種領域,它代表著一種精神文化。黃酒的創造,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對人類科學文化和生產發展作出的早期貢獻。(名酒莊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