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9 12:01 瀏覽量:2027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日,四川省水產局公布2018年漁業統計概況: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441.79億元,同比增長8.42%,淡水養殖面積、產量和產值、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等居西部第一。
放眼川山蜀水,湖庫塘堰星羅棋布,荷香魚歡、蟹肥蝦壯,美麗漁村、業興景美,千河之省正蝶變成綠水青山、稻漁滿倉、民富村美的“魚米之鄉”。
更大夢想即將照進現實:四川省正實施川魚振興計劃,推進水產產業大省向現代水產產業強省跨越,助推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由大圖強
納入川版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 強力推進川魚振興
西部水產大省,由大圖強,2016年是重要節點。“一線經營主體應該坐會場最前面。”2016年8月2日,在四川綿陽召開的全省現代水產發展會上,廣漢市三水漁業專合社理事長謝豐強沒想到,自己不僅獲邀參會,還被如此倚重。
時隔30多年,四川再度以省政府名義召開的水產工作會,“變臉”現代水產產業強省的美麗愿景,從此起步。
四川水產業有著四川淡水水產品自給率不到70%、人均占有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1/3的短板,但是潛力巨大——四川可養殖水面約40萬公頃,宜漁稻田超70萬公頃,年消費水產品200多萬噸,且處長江上游,生態特色優勢明顯。
2017年,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水產產業的意見》,為現代水產產業強省建設開出路線圖、時間表,并定下2020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80萬噸的目標。
鄉村振興大幕開啟后,水產發展驟然加碼提速。四川省水產局派出5個調研組,走訪11個市州、22個縣,拿出川魚發展“體檢報告”。去年9月召開的四川省鄉村振興大會,明確聚焦川豬、川茶、川魚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力。
培育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戰略決策。作為橫跨三產、兼容城鄉的新興產業,作為兼具穩糧與生態功能的朝陽產業,川魚正是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是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支撐。
振興要從盯市場補短板發力。2018年,四川“吃掉”逾10萬噸小龍蝦,但逾九成靠“外援”。短板,也是潛力。四川方向篤定:以小龍蝦為川魚振興突破口,努力打造農業燙金名片。“小龍蝦培育計劃”隨后啟動,推廣“稻蝦共生”模式。今年6月,首次組織50余名小龍蝦養殖代表赴湖北“取經”。今年,四川中倫公司在四川養殖基地已達2.5萬畝。從成都溫江到資陽雁江再到達州開江,“龍蝦節”舉辦地成為今夏熱門去處。
振興要靠強優勢樹品牌引領。今年6月,潤兆漁業天全縣鱘魚基地剛送走五星級酒店大廚,又迎來全國冷水性魚類養殖模式現場觀摩活動代表。潤兆“芙思塔”魚子醬產量已居全國第二,5年后有望達100噸,“四川造”魚子醬也有望占世界1/4產量。去年,四川省冷水魚產值超10億元,“雅魚”還成為該省首個獲農業農村部地標登記的水產品。“資中鯰魚”“新津黃辣丁”“通威魚”等品牌也日益鵲起。
振興要靠創園區建基地突圍。現代農業園區,是推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牛鼻子”。去年,平昌建成現代漁業園區5個;眼下,隆昌加速打造古湖稻漁和星光漁果等產業園區,資中正推進萬畝“資中鯰魚”現代產業園區。今年,四川省安排6億元專項資金培育60余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其中7個聚焦稻漁綜合種養備戰發力。四川力爭到2022年建成20個現代水產產業示范園區,并建立168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
川魚振興已鎖定新目標——力爭到2022年,綜合總產值達1200億元,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進出平衡,初步建成現代水產產業強省。
富民興村
興漁富民助力扶貧 讓產業基地變蜀鄉靚麗風景線
“吃魚健康,養魚致富”正成為共識。去年8月18日,喜德縣紅莫鎮司金村村委會與該縣正源水產公司簽下健康養殖項目貧困戶分紅協議,“公司運管、村委監督、村民參與”,養殖裂腹魚等高價值魚類,每年村集體保底分紅3萬元。
產業扶貧,脫貧根本之策。去年,四川省水產局在3個州的3個深度貧困縣試點陸基集裝箱式健康養殖模式助推產業扶貧,發揮漁業脫貧支撐作用。當年,全省落實漁業產業扶貧資金4100萬元,支持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健康養殖基地、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等建設,探索將貧困村和貧困戶資金入股分紅等方式,精準“繡花”,鑄就增收長效動力。并組織貧困地區企業參加全國漁業扶貧產銷對接,簽下200萬元訂單。
嘗到甜頭的不僅是司金村。今年3月22日,蒼溪縣石門鄉中梁村,一塊“集體經濟分紅發放點”牌子旁排起長龍——當天,941戶農戶領走水產養殖集體經濟分紅金,貧困戶300元、非貧困戶100元,共11.65萬元。
錢從何來?同時舉辦的美麗漁村開園儀式給出答案。原來,2017年起,中梁等村投入包括美麗漁村項目在內的649萬元打造規模化生態水產養殖基地,年產500余萬斤水產品,漁旅融合發展,并探索建立“四折兩保+分紅”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今年全村集體經濟增收16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1600元。貧困戶秦虎昌承包4畝魚塘,純收入達1.8萬元,一舉摘掉窮帽子。
巴中恩陽區萬壽漁村,幾年前還是“土坯房+苞谷紅苕+泥巴路”的貧困村。僅兩三年,就因“漁”而成“白富美”:新居依山傍水、果樹枝繁葉茂、稻魚基地鱗次櫛比。2017年人均純收入增至10841元,躋身省級“四好村”。如今,正向鄉村振興示范村沖刺。
為給漁民增收系上“安全帶”,去年8月,江安縣鑫水農民專合社和中航安盟簽訂保險合同,簽下四川水產養殖政策性保險試點第一單。去年,四川省水產局確定17個“互保+商業”水產養殖保險試點縣,給漁民吃下“定心丸”。
助貧、富民、興村,數據是有力注腳:2018年,全省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3.06元,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倍,分別高出全國漁民、全省農民收入增幅0.59、0.46個百分點,保持“三個快于”增長態勢。
轉型謀綠
守護一方碧水 筑牢川魚金字招牌綠色本底
四川扼守長江、黃河上游,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守好一方碧水,“川魚”義不容辭。
護水從長江開始。2017年1月1日零時起,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啟動10年禁漁。這是四川首條全面禁漁河流,也是長江流域首條全面禁漁一級支流。習慣河上飄搖的45戶合江漁民,集體告別打魚生活。
這只是試水。今年7月2日,瀘州江陽區長江邊,漁民徐維高的黃辣丁和江團賣了1000元。這也許是他捕魚生涯中最后一個“開門紅”。包括他在內,未來3年間,全省2萬余名漁民將陸續上岸轉產。
“洗腳上岸”,是因為不久前發布的“江河湖泊禁捕令”——到2021年底,四川長江流域水域將全年禁捕,漁民退捕上岸,其中45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在今年底永久禁捕,其余地區禁捕10年。這是四川自加壓力,率先出臺落地政策,并將禁捕范圍擴大至非重點水域,覆蓋全省90%以上天然水域。退捕轉產涉及17個市州、84個縣市區,1萬余艘漁船和2萬余名漁民。
壯士斷腕背后,是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面臨“保種”的形勢倒逼,更是共抓長江大保護的責任擔當。
2018年5月17日,宜賓,85175尾長江鱘放流長江,“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正式啟動,成為我國重建長江鱘自然繁殖與野生種群重要一步。今年全國放魚日活動中,全省放流珍稀瀕危魚類560萬尾、經濟魚類逾1億尾。
川魚金字招牌須綠色筑底,重拳保護更要主動綠色轉型。去年11月,四川廣元·亭子湖白龍湖生態有機魚捕撈節開幕,“頭魚”現場競拍出49999元高價。“生態有機魚”已成“兩湖”燙金招牌。據測算,“兩湖”年捕撈價值高達1億多元。誰曾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網箱養魚集結地。多年修復治理,一泓清水再現,兩湖變綠色“聚寶盆”,生態漁業崛起正帶動湖區經濟全面發展。
去年5月,四川省首個循環水健康養殖模式試點示范項目投產運行,隨后在多地試點。新津縣花園鎮的家庭農場里,幾口圓形玻璃鋼池里清水旋轉,海鱸魚歡快覓食,這套智能化玻璃鋼循環水養殖系統有望深度改變水產養殖。眉山水產科技示范園里,封閉式循環水養殖、受控式集裝箱養殖等模式重點示范,“高低位池塘間生態循環水養殖”為小面積養殖池塘尾水凈化處理蹚出新路,魚草(菜)共生模式也不斷成熟,正全區推廣。越來越多的先進模式快速應用,正帶動川魚加速綠色轉型升級。
興漁、富民、添綠、強省,以振興川魚的名義,“川字號”水產業正悄然“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