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4 09:56 瀏覽量:10640 來源:貴州日報
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產銷對接工作,健全市場流通體系,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強品牌創建工作,提高貴州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的占有份額。
500畝以上壩區作為貴州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為我省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樹立了榜樣——
壩區夏秋蔬菜搶灘長三角、珠三角,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區)和香港、澳門,出口東南亞;
壩區“百菇齊放”,菇農借助電商賺得盆滿缽滿,截至8月,我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食用菌價值1200萬元;
壩區辣椒賣得紅火,第四屆貴州·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后,貴州辣椒大放異彩,訂單紛至沓來,價格指數一路高歌……
秋后壩區傳捷報,壩區生產的優質農產品種得好,賣得俏。
闖市場,壩區就是“樣板田”
種蔬菜,怎樣把握市場需求?有好菜,怎樣賣出去?種好菜,要往哪里賣?
這些問題,壩區都給出了答案。
“我們種菜的時候,就提前算好了市場上啥時候缺菜!”在遵義市紅花崗區蓮池大壩,村民羅海勇毫不猶豫地說。
如今,該壩區已成為紅花崗區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主要推廣“早春蔬菜+苦瓜+冬季蔬菜”等種植項目,同時種植非洲菊、折耳根等高產值品種,平均畝產值達1.3萬元左右。
“我們賣菜有專列!”威寧貴美農產品合作社負責人張功平很自豪。
從前,張功平都是開貨車賣白菜;現在,草海開通了農副產品鐵路運輸專列,40多噸大白菜可以一次拉到貴陽賣。
“要賣就賣粵港澳大灣區!”7月22日,在貴州蔬菜粵港澳大灣區產銷對接專場推介活動上,廣州江楠集團董事長葉燦江力挺“黔菜廣進”。
3月27日,省壩區工作領導小組印發《貴州省500畝以上壩區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2019年實施方案》。方案指出,要堅持市場導向,抓好產銷對接,推行新型經營主體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進農社、農超、農校、農企對接;加強與對口幫扶城市的農產品產銷協作;參加農交會、茶博會、辣博會等展會活動,創新營銷推介模式,拓寬銷售市場渠道,搶占省內市場,拓展省外市場。
如今,壩區源源不斷挖掘“黔貨出山”潛力,搭建產銷對接平臺,成為貴州農產品闖市場的“樣板田”。
闖市場,壩區就是“科技田”
農產品賣得如何?賣到了哪里?賣了多少錢?
過去靠感覺憑經驗,如今科技讓壩區底氣十足。
2018年12月26日正式上線的中國遵義朝天椒(干椒)批發價格指數,為壩區椒農們解決了許多苦惱的問題。
“今年賣了1000多斤辣椒了,都是每斤8元多,價格比去年要高一兩元。”椒農廖遠富說,自從有了辣椒價格指數,他就能準確評估何時賣、賣多少,隨時調整種植品種和數量。
科技為壩區銷售提供了決策支撐,更助力搭建了健全的物流體系。
“剛摘下的新鮮蔬菜,通過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的運輸鏈,可以馬上運往全區所有的學校食堂。”遵義市匯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芝雄說。
遵義市匯川區上莊壩區利用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精準測算農產品需求,以需定產、以銷定產,實現種養、產銷一體化發展,解決了農產品“賣不出”難題。
如今,上莊壩區已與貴州省田溝監獄、匯川區農投公司配送中心、遵義市島內價超市等單位簽訂協議,訂單總量達6000噸,預計實現產值1200萬元。
為給壩區提供有力數據支撐,我省建設了壩區大數據信息平臺,目前已實現壩區種植情況、社會經濟情況等數據的集聚,完成了對當地地理信息、氣象、土壤等數據的整合,形成了壩區“戶籍檔案”。壩區大數據平臺移動客戶端也設計完成,近期將投入使用。
闖市場,壩區就是“效益田”
降成本提效益,是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更高的價值,成為了“黔貨出山”的關鍵。
在壩區,農產品這樣降成本——
全省500畝以上壩區通過重點開展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有效提高了壩區水電路、倉儲物流條件。目前,全省壩區有效灌溉率達66.5%,實現道路通達度55.4%,冷庫庫容17.54萬噸,均較2018年底明顯增長。
“我們的蔬菜、水果、中藥材因為品質好,吸引了很多客商。但以前交通條件和冷鏈物流落后,讓客商望而止步。”回想過去,甕安縣金竹壩區村民熊華菊很是感慨。
熊華菊擔心的問題如今得到了解決。今年,金竹村建成了一個集產品交易、物流運輸、保鮮、冷藏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大大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客商絡繹不絕。
“有了交易中心,我們可以等產品累計到一定的量,直接發往廣州的江南市場批發。”熊華菊對壩區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在壩區,農產品這樣提效益——
今年以來,我省壩區通過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組建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全省已有縣級以上龍頭企業177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340個,平均每個壩區有1家龍頭企業、4.8家合作社,壩區生產效益進一步提升。
貴州泛亞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田亞說:“壩區產業結構調整,讓薏仁米從農產品升級為集文化、旅游、醫療為一體的高附加值產品。”興仁縣立足34萬畝薏仁米種植基地,依托泛亞公司等200多家龍頭企業,形成了560多家薏仁米加工貿易企業,種出了50億元的綜合年產值。(賴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