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10:21 瀏覽量:1042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記者 楊曉晶
奶業惠及億萬人民的身體健康,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業。201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為我國奶業振興發展繪出了藍圖。一年多來,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加大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力度,實現了奶業振興的良好開局,奶業生產和乳制品消費穩定發展。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7%以上,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保持在100%。日前,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專家和領導表示,“國產奶大可放心喝”。
如今,中國的奶業今非昔比。在各方努力下,國產乳制品正在奪回市場。
政策持續發力
據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勛介紹,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以來,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細化實施了具體工作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國產嬰幼兒配方乳品提升方案》,明確了嬰配粉發展思路,10個奶業主產省和大多數省份都出臺了奶業振興意見,明確了主攻方向和措施及發展路徑。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多項資金,用于繼續擴大糧改飼實施范圍,將優質苜蓿基地建設規模由50萬畝增加到100萬畝,改造提升1500個奶牛家庭牧場,增加5000名牧場主和技術骨干培訓,開展生鮮乳質量第三方檢測試點。“據不完全統計,地方財政今年安排了20多億元的資金,用于支持奶牛擴群增量、乳制品加工和乳品消費培育。”王俊勛介紹說。
另外,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印發《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以推動養殖加工融合發展。重點支持奶牛家庭牧場和合作社發展,引導奶農發展乳制品加工,河南、山東等地支持規模養殖場開辦生鮮乳飲品店。“部分養殖場已取得乳制品加工許可證。同時一些大型乳企開始自建牧場或以參股收購養殖場等形式,向奶牛養殖延伸,提高自有奶源比例。”王俊勛表示。
在引導乳品企業發揮主體作用方面,農業農村部督促乳企嚴格執行合同收購,建立統一的生產資料采購平臺,降低投入品成本;推動乳品企業與金融機構聯合,為奶農提供現金補貼、免息和低息貸款,緩解資金壓力,擴大奶牛飼養規模。據統計,去年以來,乳品企業收奶量增長了10%左右。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奶業振興實現了良好開局,乳品生產恢復了增長。”據王俊勛介紹,今年1—9月份全國生鮮乳產量同比增長5.2%,同期乳制品產量增長了8.8%,奶業轉型升級加快,全國奶牛平均單產7.8噸,同比提高了400公斤,規模牧場生鮮乳質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乳品消費信心提振,2018年我國液態奶銷售額同比增長7.1%,國產嬰配粉銷售額增速也從14.5%增長到21%,市場占有率進一步上升。”王俊勛進一步表示。
國產奶質量不斷提升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讓一些消費者對奶產品的安全問題至今耿耿于懷。那么國產奶能不能百分之百放心喝?
“國產奶能不能放心喝,核心的問題是質量安全過關不過關。”作為一直參與監測工作的研究人員,農業農村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王加啟表示,經過從2009年開始到2018年,對全國生鮮乳質量安全的監測表明:第一,生鮮乳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居食品行業前列。多年來,我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7%以上,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保持在100%。2018年全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達到99.9%,比同期農產品的抽檢合格率高2.4個百分點,比全國食品總體抽檢合格率高2.3個百分點。“經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我國生鮮乳質量安全目前處于歷史最好水平。”王加啟說。
第二,生鮮乳的衛生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菌落總數和體細胞數是用于衡量生鮮乳質量安全的兩個最通用指標。監測表明,2018年全國生鮮乳菌落總數平均值是29.5萬CFU每毫升,明顯低于美國、日本等國家50萬的標準;體細胞數全國監測數據的平均值為33.04萬,顯著低于美國75萬和歐盟40萬的標準。
第三,生鮮乳營養品質穩步提升。2018年全國生鮮乳抽檢結果表明,乳脂肪的平均值達到3.84,高出國家標準0.74個百分點。乳蛋白抽檢的平均值為3.25,高出國家標準0.45個百分點。“這些結果表明,全國的生鮮乳中乳脂肪、乳蛋白的監測平均值逐年提高,達到了3年上一個臺階。”王加啟說。
養殖競爭力有待加強
“11年來乳業發展不斷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仍然不可忽視。”王俊勛分析認為,目前我國奶業仍然存在競爭力不強、養殖成本居高不下、生鮮乳購銷秩序不規范、奶酪消費培育不足等挑戰。
從生產層面來看,我國奶牛養殖競爭力還不是很強。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養殖成本高40%—60%左右。奶牛的單產水平、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還有一定差距。“所以生鮮乳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奶牛養殖戶養牛掙錢難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王俊勛表示,乳業加工的利益連接機制不緊密,奶牛養殖效益還不是很穩定。
另外,從消費層面來看,總量上還有不足,結構也不夠合理。整體上看,我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發展中國家的1/2,奶業發達國家的1/7。“當然,這些不足也說明我們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從結構上來看,我國的乳制品存在著“兩多兩少”問題。一是液態奶多,干乳制品少。去年我國乳制品總產量是2680多萬噸,其中液態奶產量2500萬噸,干乳制品產量僅180萬噸,差距很大。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干乳制品和液態奶的比重為7:3,在我國恰恰是倒過來的。二是液態奶產品中常溫滅菌乳多,巴氏殺菌乳少。
“針對這些情況,下一步在生產方面,重點要解決在什么地方養、怎么養的問題。”王俊勛解釋說,在什么地方養,首先要進一步做好區域布局,特別是奶業主產省份和奶業大縣。為了增量提質目標,要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打造中國的黃金奶源帶。怎么養,則要從草和牛這兩方面下功夫:一是推行草畜配套、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方式,提高高產優質苜蓿基地的建設,擴大糧改飼實施范圍,提高優質飼草料的保障水平;二是在牛的品種方面,推動奶牛養殖散戶和小區的牧場化改造,改變經營方式,提升家庭牧場轉型升級,強化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不斷提升奶牛的生產效益。
而在消費方面,則要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優化乳制品結構,穩定常溫奶,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低溫乳制品,增加易于消費者接受的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的生產,推動由“喝奶”向“吃奶”轉變,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二是樹立品牌,引導企業用質量鑄就品牌,用科技提升品牌,用誠信維護品牌,用宣傳唱響品牌,不斷提升國產品牌的影響力。三是強化宣傳,發布《中國奶業質量報告》,組織中國小康牛奶行動和奶酪推廣行動等公益活動,推動乳品企業創新消費體驗形式,加快培育農村消費市場,努力擴大消費群體。
“總之,我國乳業還需不斷提升國產品牌影響力。”王俊勛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