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4 16:18 瀏覽量:2345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地處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桐鄉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譽。論及桐鄉,很多人想到的是小橋流水的烏鎮,繁花似錦的絲綢,亦或是底蘊深厚的運河文化,但其實早在1999年,桐鄉市就被原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杭白菊之鄉”。
2018年,桐鄉市杭白菊種植面積達5萬畝,干花總產量5000余噸,占全國白菊花類總量的30%,桐鄉全市有杭白菊加工企業40多家,其中農業龍頭企業9家,浙江省級示范性專業合作社1家。銷售市場已遍布全國各主要城市,外貿出口主要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現今已逐步打入歐美市場,年出口杭白菊達1500多噸,年出口額約1000萬美元。
桐鄉市緣緣食用花卉專業合作社智慧農業云平臺
藥食兩用 杭白菊受消費者青睞
“杭白菊作為桐鄉市的傳統特色農產品,一直以其色、香、味、形聞名,亦是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生產歷史。”浙江省桐鄉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藝師馬常念介紹道。
據《補農書》記載:“甘菊性甘溫,久服最有益”;元代《本草衍義補遺》有“菊花能補陰”的說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菊能利五脈,調四肢,治頭風熱補”的描述,可見菊花自古以來就能作為保健的良藥。
菊花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主要可分為亳菊、滁菊、貢菊和杭菊。杭菊又分為杭白菊和杭黃菊兩類,馬常念表示,杭白菊對清心解渴、潤喉生津、平肝明目等有一定作用,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間作為重要保健品供不應求,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沈漢明教授曾在研究中發現,杭白菊中的木犀草素含量極高,木犀草素是一種天然黃酮類化合物,長期飲用,對身體有一定益處。
除了藥用功能外,近年來桐鄉還大力開發了杭白菊飲用功能。
“杭白菊色透亮,香味濃,味微甜,形不易散,所以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目前杭白菊有胎菊和朵菊兩種品類。”馬常念說。
近年來,為了提高杭白菊品質,桐鄉實行品種提純復壯、推廣無公害及綠色食品生產技術、采用蒸氣殺青、熱氣流干燥加工等新工藝。
2002年,桐鄉市被原農業部、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認定為“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范區”,同年,桐鄉杭白菊又通過原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域保護品種”認定,2007年11月16日,浙江省嘉興市召開“桐鄉杭白菊”證明商標新聞發布會,正式啟用“杭白菊”證明商標。據悉,“桐鄉杭白菊”證明商標是嘉興市第一件注冊成功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8年12月,桐鄉杭白菊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定。
浙江省桐鄉市農業農村局農業信息中心主任鐘惠榮表示,“桐鄉杭白菊”證明商標的使用和推廣,有利于促進杭白菊行業品牌戰略和標準化戰略的實施,推動杭白菊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發展,提高杭白菊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增強桐鄉杭白菊的市場競爭力。
除此之外,2008年10月1日,由桐鄉市農經局參與,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桐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起草GB/T18862—2008《地理標志產品杭白菊》發布實施。2014年,由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協會牽頭,桐鄉市杭白菊產業協會起草的《桐鄉杭白菊聯盟標準杭白菊》[Q/HBJLM—2014]通過省級杭白菊聯盟會議,正式施行。
規范技術 推動杭白菊數字化變革
“杭白菊一直以來以農戶房前屋后旱地、分散零星種植為主,因菊苗怕旱更怕澇、不宜連作,且人工采花用工量大等原因,所以制約著其規模化生產和產業發展。”馬常念介紹,為建立規范化技術體系,桐鄉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杭白菊進行規模化種植,通過物聯網平臺與智能傳感設備對杭白菊基地的空氣溫度、濕度、氣壓等11種環境信息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自動采集和自動調控,促進作物生長條件優化和標準化生產管理。
規范化、標準化的杭白菊生產管理為實現產品質量全程溯源管理奠定了基礎。桐鄉市農業農村局先后在桐鄉市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桐鄉市緣緣食用花卉專業合作社、桐鄉市春發菊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杭白菊生產基地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實行統防統治,建立全過程生產質量追溯管理體系示范點,以點帶面,逐步推廣應用。
“我們主要融合利用物聯網系統自動采集的數據和產品加工環節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信息資源,建立杭白菊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管理與溯源系統,從而實現對產品質量從種植、采收、加工和銷售全程溯源管理,客戶通過掃描產品外包裝上統一打印的標識二維碼即可全面了解生產單位情況、產品生產過程信息和質量檢測數據,提升了產品質量的透明度。”桐鄉市緣緣食用花卉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繆悅嘯說。
除此之外,利用大數據資源,應用節水灌溉與智能管控技術的杭白菊精準栽培管理智慧農業云平臺系統,也推動了杭白菊精準生產和質量全程信息化管理的進程。
繆悅嘯表示,節水灌溉與智能管控技術是將噴灌智能化管理系統、土壤墑情分析等系統與物聯網實時環境感知系統相結合應用,從而實現農田肥水狀況分析、自動噴灌等功能,還能通過手機等移動端實現作物肥水需求管理和遠程操控作業。
而杭白菊精準栽培管理智慧農業云平臺系統則具備基地環境數據自動分析、異常自動報警等功能,基地管理和技術人員可以直接通過總調度室大屏系統或手機、IPAD等網絡終端,隨時隨地查看基地、了解基地環境狀況,并利用智慧農業專家系統和遠程操控終端,進行田間自動噴灌、害蟲自動誘殺防控等操控管理。
以菊花為媒 發展杭白菊文化
通過良種推廣、加工工藝改進以及技術的開發,桐鄉市已基本形成了杭白菊基地生產、規模加工、專業營銷的基礎條件。現今,杭白菊成為了桐鄉最具鄉土特色的傳統產業。
“隨著杭白菊的發展,桐鄉也慢慢形成了特定的菊花文化。目前,杭白菊作為桐鄉的‘金名片’活躍于生產、生活、對外交流的各個層面。”馬常念說。
據了解,桐鄉市緣緣食用花卉專業合作社利用杭白菊的規模化基地和菊海的景觀功能,運用互聯網經營思維,把基地建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基地,吸引周邊及浙江省內外游客前來觀海賞菊、攝影采風,拓展基地價值功能。
繆悅嘯介紹,近一年來,前來基地觀賞菊海、參觀物聯網系統和菊文化展廳的旅客已有1萬多人次。去年菊花盛開期間,有杭州、上海等攝影協會8批攝影團隊前來基地采風攝影,有力地促進了基地與產業效益提升和農旅融合發展。合作社及基地還被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特色農莊”“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會員單位”“浙江省優質道地藥材示范基地”“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018年又先后被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省旅游局評為全省“首批最美賞花勝地”和“百佳最美田園”。
目前,諸如“菊花牌”航空小菜、“菊香雞”“菊花酒”“菊花廣場”“菊鄉清風“”菊鄉先鋒”等以“菊”命名的產品、地名、網絡域名在桐鄉被大量使用。2012年,杭白菊傳統加工技術入選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常念表示,通過菊花節、“菊花獎”群眾文藝匯演等一系列活動,把桐鄉與杭白菊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僅推動了桐鄉旅游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提升了桐鄉杭白菊的知名度。(陳明珠)
上一篇:食品安全與分析檢測技術創新論壇舉辦
下一篇:桐鄉培育杭白菊新型綠色健康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