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4 16:20 瀏覽量:2082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自從金錢豹餐廳在北京的門店全部關閉后,不少餐飲人就認為自助模式不行了。然而近兩年,從傳統(tǒng)自助模式演變而來的自選模式卻滲入到麻辣燙、火鍋、快餐、烤肉、酒吧等各業(yè)態(tài)中,被不少品牌引用,大有成為潮流的勢頭。業(yè)內人士指出,自選模式增加了消費者用餐時的參與感、互動感和體驗感。而其再度走紅,驗證了體驗經濟時代下消費者對用餐體驗的普遍追求,未來的市場潛力毋庸置疑。
那么,自選模式是如何興起的?目前市場上有哪些主打自選模式的餐廳?引入自選模式又有何利弊?
菜市場搬進餐飲店
福客麻辣燙不久前在廣東深圳推出的優(yōu)選店引起了熱議。這家優(yōu)選店除了裝修和環(huán)境跟以往大不相同外,還有一個特色:把“菜市場”搬進了門店。
店內陳列著大大小小幾十筐水培蔬菜、豆苗、蘿卜苗及菌類等,顧客可以自行挑選、采摘。還配置了活蝦、鮑魚等海鮮的海鮮池以及和超市一樣長長的自選冰柜。海鮮池里的各式海鮮、冰柜上劃分品類、清晰擺放著的100多種蔬菜肉類等食材,可供顧客自選。
整個餐廳宛如一個生鮮超市,讓不少消費者直呼“新鮮又好玩”。餐廳開業(yè)以來流量不斷,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的熱度也持續(xù)不減。
“菜市場”餐廳的核心元素是明檔陳列和顧客自選,類似模式其實在業(yè)內早已存在。比如已有20年歷程的海鮮企業(yè)徐記海鮮,從1999年開始,就采用的是顧客自選模式。徐記海鮮的海鮮池有常吃的小海鮮,亦有進口的深海海鮮。食客來此,如同走進生鮮市場:自行在海鮮池挑選想吃的海鮮,瀝干稱重以后直接送到廚房烹飪。
而近兩年,像這樣的菜市場自選式餐廳在業(yè)內越來越多,甚至崛起了一批主打這種經營模式的品牌,它們把菜市場或者超市搬進餐廳,采用自選或半自助模式,發(fā)展勢頭迅猛。
比如最近比較火的烤肉品牌“爐小哥”,品牌“slogan”就是“有鮮肉超市的烤肉店”。店內設置了L型展臺,擺放飲品、小吃、蔬菜以及各種肉類等,肉類按照不同部位切好片,并按克標好價格,所有菜品供顧客自選。
主打川渝火鍋、串串、泰式火鍋的餐廳也出現了這種模式。擁有50余家店的野妹經典火鍋就是典型的“菜市場火鍋”,主打“超市自選+生鮮現點現做”。每一種菜品都獨立包裝好,統(tǒng)一陳列在冰柜上供顧客挑選,也有專門的生鮮檔、現點現做的鐵板區(qū)等。
不少快餐品牌也引入了稱重現炒的“流水線自選”模式,將部分新鮮食材、糧油原料等陳列在店內,同時明檔現炒,將炒好的幾十種葷素菜品與涼菜、燉品、飲品等一起排列成流水線,不設置分餐人員,顧客自行挑選菜品,稱重計費。這種自選模式目前在南方一些城市備受歡迎,誕生了諸如小女當家、兩餐秀等新式快餐品牌。
除餐廳外,自選模式的觸角還延伸到了酒吧等業(yè)態(tài)。擁有近20家門店、在業(yè)內小有名氣的COMMUNE酒吧,就是自選酒吧的典型。在深圳的COMMUNE,有一條長長的選酒長廊,15個儲酒大冰柜一字排開,顧客可提著籃子自提選酒,再到吧臺結賬。除了選酒區(qū)外,還有4面酒墻,成排的酒水陳列在顧客面前,頗有視覺沖擊力。
向體驗式消費過渡
“XX元一位,任意吃!”20世紀80年代,自助餐廳在我國內地開始興起,到了2000年左右,已經是遍地開花。自助餐廳內菜品多而全,顧客“扶墻進扶墻出”,最受歡迎的時候還催生了金錢豹等自助餐巨頭。
不過,由于消費升級和各項成本增加,近幾年大批廉價低端的自助餐廳被批量淘汰,只剩下部分或個性、或高端、或產品服務俱佳的自助餐廳還在經營。
在此之后,從全自助演變而來的半自助模式和自選模式出現了。半自助模式的餐廳一般將飲料、水果、小吃、主食等自助,核心菜品仍然是點餐制;自選模式則是把食材或菜品明碼標價,讓顧客自主選擇,典型代表就是菜市場餐廳。
相比半自助模式,自選模式明顯更火,從菜市場類自選餐廳在這兩三年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就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自選模式通過向消費者開放食材、原料、烹飪或菜品等環(huán)節(jié),滿足了消費者追求的產品品質、互動體驗和服務體驗,且營造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比半自助模式更強。
當前,餐飲消費正在從“吃飽”型功能式消費向“吃好”型體驗式消費過渡,消費者越來越追求用餐時的新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愿意在餐廳駐留更多時間享受更好的用餐體驗,而不是“吃飽走人”。自選模式的高互動性、高參與感、高自由度,恰恰滿足了市場的消費需求。
業(yè)內人士指出,未來在體驗經濟的帶動下,自選餐廳的市場潛力應該毋庸置疑。
自選模式的兩面性
自選模式的再度走紅,驗證了體驗經濟時代下消費者對用餐體驗的普遍追求。但業(yè)內人士指出,自選模式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
從機遇來看,除了可以滿足消費者追求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為門店增加流量和話題外,采用自選模式后,還能輕松提高客單價,增加門店營收,減輕日益增長的成本負擔。
自選模式還能顯著降低人員的服務成本。這一點,爐小哥創(chuàng)始人李華深有體會。李華說,一般烤肉餐館平均每個餐桌會產生10個盤子,半自助模式下的爐小哥每桌可以節(jié)省5個。因為顧客選好菜品去稱重時,店員稱完后會盡量將菜品都放在一個盤子里,去掉配菜人員、勤雜可節(jié)省9人,后廚人力成本約省47%。
從挑戰(zhàn)來看,自選模式實操起來并不簡單,最大的挑戰(zhàn)當屬食材耗用成本和供應成本難以把控。因為在挑揀的過程中,顧客的挑選舉動毋庸置疑會增加損耗成本。比如海鮮,在挑選的過程中可能就不鮮活了,對于不鮮活的海鮮便只能下架。要降低由顧客挑剔造成的食材耗用,餐廳就得嚴格控制食材或出品的品質、品相、口味等。如此一來,就對餐企的供應鏈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食材供應成本的增加也是必然的。因此企業(yè)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承擔食材的耗用成本及供應成本。
業(yè)內人士為此指出,自選模式是否適用于自家餐廳,餐飲人還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謹慎衡量,切勿跟風。不過,在面臨消費升級的餐飲大環(huán)境下,如何推陳出新,讓門店自動引流倒是每個餐飲人需要考慮的事情。(王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