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8 10:37 瀏覽量:22333 來源:北京商報
7月17日,本來生活與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農食品集團”)簽約成立北京首食本來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食本來”),雙方計劃投入30億元搭建生鮮食品冷鏈物流體系。國內生鮮電商十余年廝殺過程中,行業中的活躍者不斷轉型尋求各自的活法,在供應端與消費端搭建護城河。
聯手設立新公司
據介紹,首食本來將整合國內外生鮮生產基地和供應鏈,為生鮮食品生產上游提供基礎服務,搭建全程可溯源的生鮮食品供應鏈以確保生鮮產品的品質和配送時效。服務體系包含國外的生鮮中轉基地和海外冷鏈物流,雙方在清關、倉儲、冷鏈物流干線運輸和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等方面實現資源互補。
本來生活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稱,本來生活將上游的供應商與下游的消費者和零售商進行相連,借助對消費端的了解擴大雙方生鮮商品的銷路。上述人士稱,本來生活與首農食品集團合作后,企業將借助后者在物流、倉儲、通關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縮短配送時間并從源頭監管生鮮品質。
深入前端搭建競爭壁壘
生鮮電商行業幾經大浪淘沙,企業間的競爭越發復雜和激烈,能否在供應端形成強話語權被視為企業殺出生鮮競爭重圍的關鍵。
首農食品集團旗下有三元、古船、六必居、王致和等一批老字號品牌,形成了“從育種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本來生活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7個主要城市自建了多溫倉儲點,對不同類別的生鮮產品采取從-60℃到25℃ 8個溫區的分類儲藏,生鮮配送服務覆蓋了全國109座城市。
垂直類生鮮電商倒閉、被并購與電商巨頭快速搶食生鮮市場形成了零和博弈,供應鏈、物流建設成為“幸存者”站穩市場的比拼重點。供應鏈能力是生鮮電商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商品優質穩定的關鍵,而生鮮保質期短、易損耗的特征又使得冷鏈物流在生鮮的運輸和配送中尤為重要。
差異化謀求出路
激烈的競爭背后實在是生鮮市場依舊存在的想象空間。據易觀發布的《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年度綜合分析2018》數據顯示,2017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7897億元,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為1418億元,線上市場滲透率達到7.9%。預計2018年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2158.2億元。未來三年生鮮電商市場復合增長率達49%,線上市場滲透率將繼續提升,到2020年達到21.7%。
面對廣闊的市場空間,生鮮電商完善供應鏈的同時尋求差異化,為勝出增加競爭砝碼。易果生鮮從原本的生鮮電商平臺逐漸向生鮮綜合運營商轉變,為生鮮企業和品牌提供流量和基礎設施服務。每日優鮮站隊騰訊與京東,試水無人零售行業并加碼社交。沱沱工社退回生產端聚焦高黏性的消費群體。7FERSH、盒馬則以原產地直采和配送時效性搶奪市場。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堅表示,當行業中的競爭者進行多維度發展時,本來生活想要憑借供應端優勢勝出,就需要進行集約化管理和精耕細作。本來生活與首農食品集團調配各自的資源實現共贏是關鍵。同時,當行業中的活躍者備受資本青睞,又仰仗電商巨頭開拓市場,本來生活還要應對前者產生的沖擊。
北京商報記者 王曉然 趙述評 (中國食品網整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