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16:54 瀏覽量:18444 來源:中國食品網
他們的行動
從欠下“民生賬”到加快補短板,加速推進產城融合、產城一體,財政投入每年都往民生領域傾斜
他們的規劃
從“趕路者”走向“領跑者”,逐步實現“15分鐘公服圈”,依托產業優勢為居民生活注入“科技味”“智慧感”
熱聚焦
一個月前,成都高新西區西園街道西區人才公寓旁的配套幼兒園正式開園,服務于附近的適齡孩子,同時兼顧富士康、華為、京東方等大型電子信息企業的教育配套功能。這個原本計劃12月末投入使用的幼兒園,提前一個月完成了軟硬件建設和初期招生。
成都高新區天府二街的帶狀公園式街區,讓市民的“回家路”不再單調。記者 郝飛 攝
在不久前舉行的成都高新區第五屆科技創新教育節上,學生體驗模擬飛行。記者 李向雨 攝
隨著成都高新區發展定位的不斷提升,民生發展理念也在不斷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民生短板,尤其是相較于高新區的產業發展而言,高新區的民生發展需要加快步伐。”成都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加快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滿足群眾所急、所愿、所盼的現實需要,建設一個更有溫度的國家級高新區,成為近年來成都高新區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條向上曲線
財政投入每年都在往民生領域傾斜
從成都市神仙樹片區2.5平方公里的農田,發展到如今613平方公里、“一區四園”的空間格局,1989年正式建區的成都高新區,剛剛邁過“而立之年”,生機勃勃:去年GDP突破1800億元。
曾有這樣的觀點加諸在它身上:相對于產業發展,成都高新區在民生事業發展上投入的關注度相對不夠。“其實,我們的財政投入,每年都在往民生領域傾斜,是一條明顯向上的曲線。”成都高新區基層治理和社會事業局相關負責人并不認同。
投入之下有可觀可感的變化。“宜居程度越來越高。”2015年,成都市民萬瑤因為工作單位變動,搬到了成都高新區居住,“尤其是綠道公園方面,體驗感很好。”
但另一方面,上述這位負責人也沒有回避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立區之初,成都高新區是傳統單一的產業園區,隨著發展理念的不斷提升,正朝著多功能的城市型經濟發展。這個過程中,我們確實欠下了一些‘民生賬’。”
他以居民最關心的醫療資源舉例。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醫療機構總數達900余家,居成都全市前列,但其中只有35家醫院,且只有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這一家三甲綜合醫院,缺少區級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婦兒專科醫院等,醫療服務體系仍不健全。
同時,成都高新區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吸引人口快速聚集,進一步加劇了公共資源的緊張。“我們周邊的幾個住宅小區,過去入住率不高,最近幾年幾乎住滿了。”萬瑤說。
這一感受的背后有更加直觀的數據佐證——根據成都高新區公安分局辦證中心的統計,最近4年,成都高新區戶籍人口以平均每年超過5萬人的速度在增加。
補短板的壓力很大。“按照全市推進產業功能區建設的統一部署,我們只有加速推進產城融合、產城一體,才能在當下的競爭中,保持持續向前的驅動力。”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這樣理解產城融合的意義,“環境更宜居,配套更完善,才能吸引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數量,決定了區域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層次。”
一攬子新辦法
緩解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民生難題
黃色外墻的新教學樓簡潔大氣,精心搭配的綠化植物清新宜人……今年秋季開學的益州小學新校區,緩解了周邊轄區居民的子女就讀問題。“學校從2014年開始就滿員運行,而周邊居民的入學需求還在不斷增加。學校擴容,成為家長們的共同心聲。”該校校長李玲介紹。
新校區的一個細節引起了記者注意:一座現代、時尚的天橋橫跨益州大道,連接起新老兩個校區。“找到這塊地特別不容易。”李玲感嘆,這塊地是成都高新區從開發商手中回購后,拿給學校作為新校區用地的,“體現了管理部門對教育的重視。”
無獨有偶,成都高新區中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正在擴容,新院區將在不久后投入使用。“這幾年中和片區人口增速很快,目前常住人口大約有33萬人。轄區內只有我們一所衛生服務中心,擴容勢在必行。”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曾云介紹。
相對于醫療規模的擴大,醫療質量的提升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有沒有辦法加速這一過程?2017年,成都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啟動分級診療項目——華西婦兒聯盟。“一方面,我們把自己的醫生送到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跟診學習幾個月,并參加他們組織的筆試和面試,成為聯盟認可的醫生;另一方面,加入到這個聯盟的患者,可以通過我們的綠色轉診通道,直接轉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就診。”曾云介紹說,目前中心有兩名醫生順利通過考核,成為聯盟醫生,“就診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度不斷提升,中心的門診量也在不斷增加。”
教育、醫療等諸多難題面前,更多的新辦法應運而生。
比如針對幼兒園入學難問題,成都高新區創新思路,對現有的公辦、公益性幼兒園擴班增容,租用轄區內的閑置用房開辦幼兒園,購買民辦幼兒園的學位作為公辦學位等。2018-2019年,區內共有新建續建教育建設項目總計66個,其中幼兒園41所,小學18所,中學7所。區內新開辦幼兒園17所,其中超常規14所,實際提供學位14641個。
另一方面,審批機制的創新,也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務配套項目的實施進度。成都高新區實施容缺審批,以出具規劃咨詢意見和系列承諾代替非關鍵性的缺失材料,允許文勘報告等材料在一定時限內補上。此外,成都高新區還將實行審批事項并聯,通過多部門協調流轉,讓公共服務配套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等多審批事項同步辦理,進一步簡化辦理手續,壓縮辦理時限。
一張美好藍圖
“科技味”“智慧感”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在成都高新區,不少居民都有這樣的感受:身邊公共服務設施的投用速度在一步步加快,生活便利程度越來越高。
這背后的原動力之一,是成都高新區在全統籌布局下,于兩年前開展的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根據該行動計劃,成都高新區將新建372個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8大類18項,為市民構建起“15分鐘公服圈”,讓市民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享受到必需的生活服務。
“三年攻堅”只是一個階段性任務,民生事業的賽道沒有終點,身處賽道中的成都高新區,欲從“趕路者”成為“領跑者”。今年10月,成都高新區召開全區教育大會,提出《成都高新區關于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及5個行動計劃。未來3年,成都高新南區、西區、東區要新建中小學幼兒園109個,提供學位89970個;2022年,要培養出170名教育教學黨員名師及骨干教師、35個黨員名師、名校長和黨組織書記工作室。
醫療方面的規劃,同樣令人期待。成都高新區將加快推進一批重點醫療機構引進與建設,包括四川省人民醫院高新分院、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現代醫院高新分院、高新國際醫院、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期工程、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三期工程等。
作為全市科技型企業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成都高新區在推進社會民生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還依托自身優勢,不斷注入“科技味”“智慧感”,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國際化。
9月,由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攜手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創立的成都教科院附中,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場四地七校“5G+MR全息課堂直播物理課”,利用5G技術實現了全息影像與真實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在MR沉浸式體驗的基礎上,實現了現實與虛擬內容共存,對課堂教育形式做出了全新呈現。
“科技味”“智慧感”不僅體現在教育中,更融入到社區的日常生活中。在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新盛社區,獨居老人收到了社區配發的智能手環,相當于配備了一個“24小時貼身護士”。通過智能手環,老人的健康狀況數據能與系統的云平臺相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例數據,都能實時傳遞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在成都高新區,越來越多的智慧化社區、院落正加快落地,提高著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這里崛起的不只是一座產業高地,更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葉青 蔣君芳)
上一篇:中國(四川)日本產業合作項目研討會在成都高新區舉行
下一篇:成都高新區與萬科物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