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 10:53 瀏覽量:2441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隨著近年來大眾對健康愈發重視,藥膳的概念逐漸流行起來。老百姓的養生食譜上,總有各種各樣的中藥材。電視臺熱播的養生節目、網絡社交媒體瘋轉的養生秘訣,也被很多人奉為“金科玉律”。
“食療”“藥膳”的出發點,正是百姓深以為然的“藥食同源”。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這一說法,人們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能夠防治疾病。
《黃帝內經》對食療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但“藥食同源”并不是吃啥補啥,而是應該辨清體質,對癥治病。
李山
然而,當下很多養生節目、微信上發布的養生內容把關不嚴,把藥膳當成在家隨意享用的“便利品”,對人們造成了某些錯誤引導,導致藥膳中毒事件的發生。部分百姓正是由于信奉“藥食同源”,不恰當地服用中藥,盲目追求食療效果而走入誤區。近日,北京李山中醫藥研究院院長李山就大眾對藥食同源存在的食療誤區進行了解析。
誤區一
什么食物都可以用作食療
食物性質平和,含藥性成分少,這是可以作為日常食物的原因。如果一種食物吃幾天就讓人感覺明顯變化,這種東西是不能成年累月地吃的。越是“效用”明顯的食物,越要小心對待,不能過量,敏感體質者更要注意。
誤區二
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糖尿病、高脂血癥,在很大程度上是吃出來的常見病,的確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的方法使其明顯改善,不過這與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僅憑著“偏方”不可能徹底消除病癥。所以,對于慢性病患者來說,就要全面改善飲食習慣,平衡營養,增加運動。
誤區三
只要是食療就安全無毒
很多人之所以熱衷“食療”,就是因為覺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容易接受用這種方式來治病。其實,那些所謂藥食兩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療效果,正是因為其中含有較多的藥效成分。吃常量的食物是安全的,但吃得量太大,其中的藥效成分達到一定水平,就變成了毒藥。
誤區四
吃出來的病也能吃回去
有些常見的慢性病與飲食有關,但這并不代表調節飲食就能代替治療。如:絕大多數妊娠期糖尿病人通過合理的飲食,可以在不影響正常懷孕的前提下讓血糖恢復正常,但如果沒有及時干預,進入了不可逆階段,此時僅靠食療就很難控制病情,更別說徹底治愈了。
誤區五
營養學就是關于食療的學問
營養學屬于預防醫學,主要關心的是如何通過平衡的營養成分和保健成分來維持健康,并減少患各種疾病的風險。營養學也關心如何通過飲食和生活調整來控制慢性疾病,比如降血糖、降血脂等。例如多吃蔬菜、水果、雜糧和薯類,少吃油鹽、精白糧食,長期來看有很好的降血壓、降血脂效果。但這種飲食調整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屬于“食療”范疇。
據李山介紹,藥食同源的藥物大都有“寒熱溫涼”四性。寒性、涼性藥物均屬陰,具有生津解渴、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等作用,如給寒性體質的人服用,等于雪上加霜;溫性、熱性藥物均屬陽,具有振奮陽氣、驅散寒邪、通脈止痛等作用,如給熱性體質的人服用,等于火上澆油。
李山提醒,在使用藥食同源養生之前,應先清楚自己的體質。知道自己體質后,取材時要判斷藥材的寒、熱、溫、涼四性,根據藥性選擇能讓自身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的藥材進行食補,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