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11:06 瀏覽量:2203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日,《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正式發布,“食品安全謠言治理行動”同時啟動。
報告顯示,截止到2018年7月,在數據庫中積累的謠言及辟謠數據已超過5萬條,其中,2017年與食品謠言相關的信息達1.7萬余條。
為此,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提出,要將關口前移,持續開展謠言動態監測;主動發聲,及時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同時要創新科普,完善部門之間謠言治理會商機制。
數據分析顯示,微信是食品謠言傳播主平臺,占比高達72%,其次是微博,占21%,二者以超過90%的傳播量成為傳播食品謠言的主要渠道。其中,小視頻已經成為食品謠言傳播的主要形式。通過小視頻傳播后,可視化的制作過程也讓謠言的可信度大大提升。
根據2017年食品謠言十大熱詞顯示,與食品謠言相關的“紫菜”“肉松”“大米”“金沙河面條”等詞匯出現頻率較高,主要涉及“添加劑”“防腐劑”等敏感成分以及“有毒”“致癌”等刺激性語言。一旦食品與這些化學物質有聯系,就會觸碰公眾的敏感神經。
另外,水果、肉及肉制品、水及水制品、米、面成為食品謠言的重災區。數據顯示,以上食品的相關謠言在食品謠言占比近7成,其中,水果類以占比19%位于第一,肉及肉制品占16%,水產及其制品占14%,米面糧油占13%,蔬菜占10%。
2017年以來,相關部門和食品行業企業對謠言的輿情應對意識和處置能力都有了較大提升。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針對制造及散播謠言者,相關部門追究刑事責任4人,行政拘留60人,追究經濟賠償責任4人,禁言1人。
報告顯示,經過對1.7萬余條食品謠言的系統分析發現,謠言在傳播時間分布和地域分布上都有一定規律可循。
在傳播時間方面,“季節謠”傳播較為突出,每當時令食品大量上市時,有關謠言就會死灰復燃并在網上廣泛傳播,這些謠言往往重復著相同的路徑,即食品上市——謠言登場——公眾恐慌——食品滯銷——多方辟謠——輿情降溫——食品再上市——謠言再登場……如此循環。此外,“舊謠翻新”現象明顯,造謠者常常對以往出現過的謠言“掐頭去尾”“改頭換面”“信息模糊化”等處理,把舊謠言進行全新包裝,編撰成新謠言,每到“特定的”“合適的”時間放出來誤導公眾。
在地域分布方面,食品謠言常引發跨地域跟熱點的情形,導致謠言傳播“此起彼伏”,例如“棉花肉松”謠言起于廣西賀州,緊接著安徽肥東、浙江永康、山東青島、江蘇宿遷等地紛紛有人效仿,“肉松餅洗出棉花”的實驗在各地“推陳出新”,導致“棉花肉松”謠言在全國范圍內接連爆發。值得注意的是,在東部沿海城市食品謠言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通信較發達,接觸社交媒體等新鮮事物較多,受謠言波及的范圍較廣,受眾受擾頻率也較高。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數據中心主任黃果坦言,根治謠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源頭,阻斷傳播、然而在網絡食品安全謠言找到源頭是非常難的事情,很多都是你加工、我加工、他加工,全網阻斷難度更大。
“由此,應從治理謠言轉化成防、治謠言共同發力,而且應該形成防治謠言的生態系統。”黃果認為,現亟須更好的方法提高權威聲音和食品信息的可獲得性,降低消費者與公眾獲得這些信息的門檻。
如何讓真相跑贏謠言?打好治理食品安全謠言的“組合拳”成為關鍵。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國務院食安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明珠表示,確保食品安全,嚴懲食品安全謠言的傳播,不僅需要政府部門下重拳、出狠招,還需要企業、協會、學會、新聞媒體、專業機構、社會公眾等共同推進,織密食品安全的防控網,全力構建科學化的治理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認為,食品安全科學教育十分重要,通過教育培養比較科學理性的成熟消費者,有利于打擊謠言,促進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他表示:“要真正做好食育工作,必須具備科學意識,食品安全與消費中有很多科學內容,食育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內容傳遞給公眾,為消費建立科學基礎;要有遞進意識,與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生活經歷相吻合;此外還要有問題意識、傳播意識、平民意識、落地意識、便捷意識、投入意識等。”
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偉國認為,必須充分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實現對食品安全謠言的精準治理,建議落實好食品安全法關于開展科普工作與風險交流工作的有關規定;建立謠言認定的專門機制、程序,由權威機構與人員對不實信息進行梳理,分類處理;運用好現有法律依據,加大對謠言的懲處力度;高度重視與特定地域或具體對象無直接聯系的謠言治理。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表示,食品安全謠言破除更需要多中心化,不能指望在實驗室做個實驗、開展一次科普活動就達到效果,必須將科學、真實的信息通過更扁平化的媒體進行傳播,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報告顯示,目前,多方聯動合力治理謠言的局面正在形成。2017年以來,治理謠言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共識。政府及監管部門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治行動等手段,推進治理工作;行業協會、大眾媒體等通過正面辟謠、側面科普等形式加入到對抗謠言的工作中。
此外,報告稱,當事企業應勇擔第一主體責任,主動發聲,及時辟謠。對此,伊利集團副總裁陳福泉表示贊同,他認為,企業應增加與消費者的日常溝通,以乳業為例,把各個生產環節的信息灌輸給消費者,當人們知道了產品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時候,即使謠言出現,也會自己分辨了。
“希望各方能夠借助‘食品安全謠言治理行動’這個平臺,探索綜合運用法律、道德、教育、傳播、科技等手段,在食品安全謠言治理方面拿出新招式、打出‘組合拳’,讓真相跑贏謠言。”王明珠說。(記者 周巖 綜合報道)(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上一篇:鄭州經開區兩家餐企通過“4D廚房”驗收
下一篇:網購生鮮束縛過多 包裝瘦身還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