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11:06 瀏覽量:14683 來源:農民日報
米連科說,酒同音樂一樣,是有溫度和生命的,只有哪一款更適合你,沒有高低好壞之分。
2019年11月下旬,應克羅地亞農業部、塞爾維亞農林水利部邀請,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行六人前往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進行“一帶一路農業行”系列紀錄片拍攝。代表團團長、時任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主任趙澤琨記錄下此行所見所聞。本報今日予以刊發,以饗讀者。——編者
Day1
初識克羅地亞
當地時間21日早晨7點多,飛機緩緩降落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機場。初冬季節,早晨的陽光明亮干凈,機場坐落在一片黃紅相交的森林之中。
機場工作人員相當熱情,不時冒出一兩句中文來打招呼。當地接待我們的,是來這里做生意近20年的浙江義烏人小駱。他聰明干練,一邊開車一邊介紹當地情況和風土人情。
輾轉8000公里飛行,終于坐在了克羅地亞首都薩市的餐桌上。因為我國駐克羅地亞大使安排下午與克羅地亞農業部部長座談,所以我們早餐與午餐合并、盡量簡單點。小駱幫我們點了當地很有特色的餐食,五道菜加一個湯。湯清亮白透,滿滿一大盆,里面有少許牛肉粒,每位用深盤分盛,嘗一口直嗆口,味道有點像四川飯后喝的榨菜湯,就是過咸。其他幾道菜相繼上桌:烤牛肉加土豆、烤羊肉加洋蔥、雞肉、奶酪加蘑菇,香氣四溢,口感極佳。尤其是上了一盤叫雷皮囊的面食餅,就像我國北方的發面餅一樣,松軟筋道,粘口滋潤。小駱說,當地人無肉不歡,每頓飯不是牛肉就是羊肉雞肉魚肉,可以一日無菜,不可一頓無肉。
克羅地亞歷史悠久,曾經締造了日耳曼帝國的輝煌。目前人口有400多萬,國土面積不大,屬于東歐地中海沿岸國家,處在亞德里亞海東岸,是世界海底珍寶紅珊瑚的故鄉,雖然工業比不上西歐,但農業很有優勢。這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海岸線狹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農業漁業資源豐富,葡萄酒、蜂蜜、奶制品、牛羊肉、金槍魚在全球市場享有很高聲譽。最讓當地人引以為豪的是,全球葡萄酒釀造師大部分出自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農業部與商務部、經濟部等共用一棟四層小樓辦公,門面上掛了好幾個牌子,電梯也很小,我們七八個人太擠,只能一部分爬樓上去。由此,也看到了西方社會的“小政府之小”。
坐在我對面的克羅地亞農業部女部長瑪利亞年輕漂亮。她對我們來訪表示歡迎,介紹起克羅地亞農業情況,娓娓道來,始終面帶微笑,時而翻著手里的材料,時而對旁邊的助理詢問。她說,前不久她參加了上海進博會,讓她大開眼界,看到了中國市場之大,也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感到震撼。
她表示,克中兩國農業有互補性,克羅地亞的高端農產品盡管量不大,但能給中國中高端市場提供貨源,她希望通過我們的宣傳讓克羅地亞產品在中國能夠盡快打開市場,并對我們的采訪表示感謝。
她介紹,克羅地亞有17萬農戶,每戶平均經營15公頃土地,農戶收入低于城市人群。問到城鄉之間因差距帶來的其他問題,比如土地撂荒、年輕人不愿從事農業、農村男女失衡問題等,她表示,克羅地亞加入歐盟之后,也在加大力度關注解決這些問題。
Day2
克爾克島上的家庭農莊
由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出發向西南,一路上彎彎曲曲的高速公路直接藍天,道路兩旁的樹木密集且種類繁多,金黃的樹葉在陽光下分外妖艷。兩個多小時后,到達有名的海濱度假勝地克爾克島,在該島靠近亞德里亞海灣橋邊就是蠟菊種植農莊。
說是農莊,其實只有安特一家三口人。鋪展在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蠟菊基地,灰色的蠟菊有半尺高,一團團蠟菊成行排列,像一團團趴地虎覆蓋了沙石地。還沒有凋謝的黃花在陽光下很耀眼,蠟菊的清香帶著一點蛔蒿和薄荷摻雜的味道,鼻孔吸一點,在廣袤的野外十分舒服。遠處,有幾只羊在蠟菊地里悠閑地吃草。
安特很熱情,聽說我們來訪,請來了當地新聞媒體同行。他一邊說一邊比劃,詳細介紹種植蠟菊到生產蠟菊精油的全流程。
蠟菊地里為啥要養羊?安特笑瞇瞇地說,養羊不光是為了吃肉,更重要是為了除草。羊對蠟菊的味道沒有興趣,而蠟菊地里的草是羊的天然飼料,通過養羊替代了人工除草。
蠟菊是菊科類的一種,具有消炎、瘦臉、殺菌等多種功能,蠟菊精油是高檔化妝品不可或缺的原料。但是,蠟菊精油生產工藝復雜,提取量有限。安特介紹,600公斤蠟菊經過各種工序才能提取一升蠟菊精油。他家租種了400多畝沙石地,蠟菊生產過程嚴格按照自然生長,不施肥不噴藥,靠亞德里亞海獨特氣候環境天然滋養,年產值20萬歐元,精油產品基本不愁銷路,每年6月、12月收獲季節,遠在法國、意大利的客戶就上門來了。陪同我們采訪的克羅地亞農業部官員安東尼奧介紹,克爾克島農業之所以附加值高、市場好,得益于該島獨特的資源氣候稟賦和特色產業。
克爾克島是亞德里亞海最大的島嶼,島嶼面積42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兩萬人。島上有歐洲少見的各種樹種和植物,海水浸泡與樹木釋放的氣味經太陽光照,對皮膚過敏等有輔助療傷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和魚類在此都可見到,是歐洲人向往的休閑養生天堂。
這里的農莊幾乎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對工藝和生產流程有著嚴格的要求,目的是要保證生產出優質產品,偶爾忙時找幾個臨時工幫忙,每年經營額也都在一二十萬歐元,日子過得滋潤。到島內的奶酪農莊和葡萄酒農莊參觀,雖然產品不一樣,但生產要求天然、嚴格、科學。
品嘗他們的特色產品,我們更加感悟到,品牌是靠一個個細節嚴格打磨出來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必須保護好原生態和環境。
Day3
傳承千年的國王酒莊
國王酒莊坐北朝南,面對葡萄園。葡萄園修剪得一絲不茍,整齊規范,看不到一片葉子或者一個枝杈橫沖直撞,偶爾還能看到未采完的黑粒葡萄掛在樹枝上。
葡萄園呈扇形由北向南,高低錯落延伸到亞德里亞海邊,與藍色的大海緊緊相連。此時,亞德里亞海看不到一條船,也沒有一個人影。酒莊、葡萄園、遼闊的大海、安靜的海灘,讓人愈發感到這個酒莊不凡,甚至還有些神秘。
車子停在葡萄園與酒莊之間的路邊,一個穿著黑色西服、面帶微笑、滿頭白發的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站得筆挺,與我們一一握手,藍色的深眼睛透出熱情。他就是這個酒莊的主人米連科。
米連科介紹,歐洲是葡萄酒的故鄉,能夠釀造葡萄酒的葡萄品種有上千種,法國、意大利最多,克羅地亞有126種,大約占9%。這個酒莊很有歷史,公元十一世紀就有了,頗有知名度。當時的國王皮特在位,國力興盛,修建了這座葡萄酒莊,并把一座教堂和這個葡萄酒莊送給了他的姐妹們,此后,一直都是皇家的后人在此管理經營。直到1936年酒莊荒廢,2006年又回歸教堂。
2009年,米連科與他的朋友一起花了260萬歐元,從教堂買下99年的經營權。當時這個酒莊多年荒廢、石頭遍地,他們下功夫重整酒莊和葡萄園,石頭縫里栽葡萄,到了現在這個模樣。充足的光照,海水的浸泡,以及各種營養礦物質,讓這里的葡萄特別適合釀造高檔葡萄酒。目前一棵葡萄樹只產一公斤葡萄,一畝地生產600公斤葡萄,一公斤葡萄產0.6升葡萄酒,已銷往西歐各國,以及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中高端市場,年銷售額達300多萬歐元。
史有記載,東西方文化傳播者馬可·波羅生于克羅地亞,當年這個酒莊葡萄園里的一種紅葡萄,就是被馬可·波羅帶到了中國。讓人不禁感慨,有時世界之大大到天外有天,有時世界之小小到咫尺之間,也許,我們日常吃的那款葡萄的娘家就是這里。
酒莊內,一邊是展示產品的酒柜,墻上掛滿了證書以及中世紀的酒具,還擺著可以供十多人就餐的長條桌。另一邊是點著柴火的大壁爐,爐火正旺,師傅正在為我們烤金槍魚。長條餐桌上已經擺好了西式餐位,酒莊生產的幾款主要特色葡萄酒,有干白、干紅,還有新創粉紅色葡萄酒。米連科一一開瓶,與我們碰杯品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酒莊引進了德國瓶蓋專利,這是一款用新型材料制成的全封閉瓶蓋,取代了傳統的木塞瓶蓋,只要輕輕一擰,就隔絕了瓶子內外空氣,讓葡萄酒極不易變質。這一改變,是人類葡萄酒歷史的一個重大突破。
米連科的職業是保險公司經理,在亞德里亞海還有兩條旅游商船。他自己沒有孩子,但家族兄弟姐妹多,他們膝下兒女多,他投資酒莊是鐘情于酒莊文化,同時也想為家族子嗣留下點念想。
Day4
把大自然的饋贈運往世界
吃過早飯,我們行車十分鐘后,來到扎達爾市碼頭克羅馬里斯公司。剛剛還在下雨,即刻天又晴了,這就是典型的亞德里亞海洋氣候,即使初冬,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
亞德里亞海是地中海的一個海灣,由東北到西南呈狹長地帶,常年水溫在15℃-25℃。沿海國家普遍注重環保,基本沒有工業設施,因此特別適合于海洋生物生長。這里生產的鱸魚、鯛魚、石斑魚、金槍魚四大魚類在世界漁業界享有很高聲譽。
這家企業就在碼頭旁,海邊停靠著幾艘漁船,遠望能看見貨輪帆影點點。剛剛捕撈上來的活魚,幾分鐘就被送進冰鮮流水線。我們穿上工作服,看到在加工輸送履帶上活蹦亂跳的鱸魚,經過清洗、取頭、分揀、鋪冰、包裝等程序,又一箱箱送到在碼頭等候的船上。
接受我們采訪的是克羅馬里公司銷售經理馬克。馬克是個精干帥氣的小伙子,短發藍眼,絡腮胡子。他很驕傲地告訴我們,早上送來的活魚,經過處理,再回船上,兩三個小時后,就到了意大利等國家消費者的餐桌上。
克羅馬里斯公司是當地最大的民營漁業企業,有7個養殖場,500多名員工,年產值達5億多庫納。馬克說,他們生產的鱸魚、鯛魚、石斑魚80%出口,主要出口國是德意法,在亞洲出口到越南,也希望打開中國市場。
漁業生產對于環境要求高,為了漁業可持續發展,克羅地亞有嚴格的捕撈和生產標準。馬克說,石斑魚一公斤以上才能銷售,其他魚類必須半斤以上,這里人均年消耗魚類在20公斤左右。
我們接著來到海邊碼頭的另一家企業,佩拉格斯公司,這是克羅地亞最大的金槍魚企業之一。因為風太大,我們沒能乘船出海去生產基地參觀。據企業負責人介紹,佩拉格斯公司企業員工120人,年銷售6500萬庫納。金槍魚要長到30公斤才允許上市,生長期需要一年半以上時間,其產品99%出口日本。曾經一段時間,過度捕撈造成了資源下降,這幾年金槍魚的生長環境又在恢復。
兩個最大的海水養殖加工企業,收獲著亞得里亞海的四種名貴魚類,又把大自然的饋贈運往世界,分享給各地的消費者。這是典型的資源型國家發展的路子。
Day5
循環農業與“戰斗民族”
48歲的達內開朗精干,迎接我們參觀他的農莊時一直樂呵呵的。他高鼻梁大眼睛,臉上的皺紋透出一份歐洲農民飽經風霜的堅毅果敢。
達內家六口人,他和妻子上有八十多歲的父親,下有兩兒一女三個孩子。農莊有2300畝土地,主要種植大麥、玉米和大豆,還有140多頭牛,“種糧→養牛→積肥→肥田→種糧”,基本形成了循環農業模式。
塞爾維亞地處巴爾干半島北部,西北部靠近匈牙利,是著名糧食產區,農業畜牧業十分發達,南部以丘陵為主,西部是阿爾卑斯山余脈。
達內的農莊就坐落在西北部平原上。他的農莊所在地叫沙瓦茨,距首都貝爾格萊德開車一個半小時路程。
達內養牛模式是買小牛,育肥再出售。先是在市場上買140公斤左右的小牛,飼養8到12個月育肥到500公斤以上出欄。小牛200公斤以下喂飼草,之后一直喂養谷物增肥。
達內介紹,畜牧養殖業受市場影響大,時常有風險,價格不大可控。今年肉牛市場價格就不好,比去年降了20%多,每公斤才賣2歐元左右。達內說,他們家祖祖輩輩養牛,他爸爸那時養牛不到十頭。2014年,他動用積累新建了眼前這個養牛大棚,可以飼養140多頭。本來還想再建一個大棚,擴大養殖規模,但因為市場不好,一直沒有開工。好在政府對于養牛產業實施補貼,一頭牛補助120歐元,同時金融系統還有優惠貸款支持,對于養殖農民降低了一些風險。
陪同我們采訪的塞爾維亞農業部官員說,達內這樣的家庭農莊在塞爾維亞很典型,但像他這樣規模的不多。
達內邀我們茶歇,并熱情請我們BBQ。牛肉、雞肉和紅腸以及飲料啤酒早已擺滿餐桌。達內拿出一瓶高度白酒倒進小杯讓我們品嘗。好家伙,嘗一口火燙火燙的,忍不住張嘴滋溜。達內咧嘴大笑,翻譯說,達內建議大家大口喝就不會這樣了。看來,有戰斗民族之稱的塞爾維亞人在喝酒上也不含糊。
Day6
塞爾維亞的一“白”一“黑”
遼闊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充足的光照和降雨量,成就了塞爾維亞農牧業。其中,畜牧業里一“白”一“黑”就很有特點。白是養羊業和奶酪乳制品產業,黑是生豬產業。
由首都貝爾格萊德向東,驅車經過高速后道路變窄,路況坑坑洼洼,行走緩慢。兩邊的森林卻很茂密,藍天白云,空氣清新,兩個多小時后,我們就到了白河農場。
白河農場坐落在曲曲彎彎的丘陵地帶,45人管理著600多公頃土地。這個農場歷史悠久,1850年建成,當時主要是養馬,一戰后開始養羊和種植水果,之后從事乳制品和奶酪加工。二戰后這里被另一家公司收購,2015年后被今天的老板買斷,養殖種植加工全面推進,目前有山羊1000多只,綿羊1000多只,種植黑莓等水果,制作奶酪等。
站在農場門口,眼前是望不盡的金色大地,還沒有枯落完的樹林,野草點綴著一些綠色。
牧羊犬跑前跑后,不時到主人身邊討巧。農場主人介紹,綿羊抗寒性強,初冬季節可以在野外圈養,山羊則在羊棚喂養。農場中每天山羊的產奶量可達700升,綿羊可達500升,在這里全部用于奶酪加工。他們與中國有緣,他們農場在上海進博會上與中方一家公司簽訂了羊肉和奶酪分銷合同。
奶酪是歐洲人喜愛的食品。工作人員為我們展示冷卻、加熱、壓縮、攪拌、成型、儲藏等多個程序,這一過程有點像中國傳統做豆腐,不同的是還要放置6到9個月后,才可以拿來食用。
這里地處山區,空氣、水都很好,加之鮮奶不出場直接加工奶酪,質量更加上乘。主人端出白色的羊奶酪,熱情地邀請我們品嘗,一點膻味都沒有。
塞爾維亞的初冬,天黑得很早,下午4點多太陽落山、暮色降臨。我們趕到最大的養豬企業尤業公司時,天徹底黑了。
該公司的第一代創始人米連科維奇,今年74歲,身體壯實穩重,目光炯炯有神。他說三十多年前,他創辦養豬場時只有三五人,規模很小,現在已擁有500多人,養豬、飼料加工、屠宰、肉食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年出欄4萬多頭。共有3個養殖場。除了養豬外,還養雞、養牛等,年總產值20億歐元。
當初為啥要辦養豬場?米連科維奇說,他開始做農機生意,生意不好就轉行了。他看重消費市場的巨大需求。他說,先開店,肉賣完了,再擴大養殖,飼料又有需求,再擴大,企業規模是一步步擴大的。同時,他抓住機會兼并了幾家經營不善的小企業,讓失業的人有飯吃、有活干,漸漸成為了大企業。他是個農民,上學又不多,就知道養好豬,賣好肉。請他用簡單的話總結成功的經驗,他說,一個人一輩子就干一件事,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