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 09:12 瀏覽量:1952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7月27日電(李楠) 7月27日,以“新監管時代 食品謠言防控與治理”為主題的2018中國食品辟謠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應應急處處長方曉華認為,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傳播存在反復性、多樣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作為監管部門,農業農村部將積極主動加大正面宣傳,在“產出來”、“管出來”的同時做到“講出來”,用科學的聲音占領輿論陣地。
在“產出來”、“管出來”同時做到“講出來”
“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產生的社會危害非常大,不僅可能給消費者帶來恐慌,以訛傳訛,搞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而且容易對產業造成沖擊,有時甚至是毀滅性打擊;更為嚴重的是,有的謠言假冒政府部門散布虛假信息,損害政府公信力。”方曉華說。
方曉華說,謠言產生并得到廣泛傳播的最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在由政府、食品生產者、媒體、消費者構成的多元系統中,信息流動不均衡、不及時、不通暢是引發謠言泛濫的基礎。面對謠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主動講,特別當突發事件或負面輿情出現后,要暢通溝通渠道,及時準確主動地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不實傳聞。
二、廣泛講,積極發揮媒體和行業協會作用,開展常態化信息交流,通過博覽會、展銷會、公益廣告和多種新媒體,加大優質安全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
三、深入講,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推廣科學種養技術,不斷提升生產者的質量安全意識。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宣傳活動,提高科學認知水平,引導公眾放心消費。
強化科普宣傳 引導消費者理性地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方曉華稱,農產品作為食品的源頭,謠言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乃至成為引發輿情異常波動的重要原因。網絡空間自帶的匿名化、低門檻、跨時空和去中心化特性,也助長了網絡謠言傳播的“蝴蝶效應”。
2018年上半年,網絡中先后出現“吃草莓容易感染諾如病毒”、“喝茶等于喝毒藥”等多組謠言,使一些消費者無所適從。
資料顯示,2015年4月曾經曝出的“毒草莓”謠言致使當年全國多個地方的草莓滯銷。北京昌平草莓溫室大棚草莓日銷量下降了82%,銷售價格下降了59%,2周時間便損失了2600余萬元。2017年初,一段137秒的“塑料紫菜”謠言視頻更是讓晉江紫菜行業損失了近1億元。
方曉華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具備三個特征:標簽化,謠言普遍自帶“致癌”、“有毒”、“激素”、“不孕不育”等標簽,用極盡夸張的詞語吸引網民的眼球;視覺化,從“塑料大米”謠言中的圖片移花接木,到“避孕藥葡萄”謠言時的小視頻成風,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更傾向用視覺化的表現元素讓自己看起來更“真實”;社交化,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比如微信、微博,是目前相關謠言傳播的主渠道,特別是封閉性較強的微信朋友圈更是謠言滋生的“溫床”。
方曉華說,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問題,農業農村部向來高度重視,會同市場監管、公安、網信、宣傳等部門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努力壓縮謠言的傳播空間,同時強化科普宣傳,引導廣大消費者客觀理性地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上一篇:齊心協力共同打造健康供應生態———訪北京超市供應企業協會會長姚文華
下一篇:巴中市食品藥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扎實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