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4 15:11 瀏覽量:27728 來源:科技日報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2020年也被稱為“生物多樣性超級年”,標志著全球保護自然和地球生物多樣性行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尤其是在疫情暴發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與大自然其他生命和諧相處,引發了人們更多的思考。
事實上,一切生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員。動物、植物在自然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所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都蘊藏著類似的哲學道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傳統。《呂氏春秋》中記載:“制四時之禁,山(非時)不敢伐木下材”“繯網罝不敢出于門,罛罟不敢入于淵”。
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根本在于提升人的科學素養。一些地區存在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一方面是愛面子心理作祟,認為享受稀有資源就是有排場;另一方面也是迷信“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能量等主要數據上,野生動物與家畜家禽相差無幾,口味也遠不如馴化幾千年的常見畜禽。只有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使人們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的危害,才能從根上杜絕野生動物的市場需求。
人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們自己。地球已經在宇宙中存在了46億年,而目前已知的哺乳動物物種周期不過幾百萬年。因此,沒有任何一個物種對于地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包括人類在內。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
保護野生動植物,還要杜絕一切奢靡浪費。以崖柏為例,本來生活在懸崖峭壁上的珍稀植物,僅僅因為商家出于牟利目的的推崇,便被瘋狂挖掘,甚至幾近絕跡,令人扼腕嘆息。
好在,人們愈發地意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性。我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自1981年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以來,中國政府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開展了諸多工作。
就在上個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一決定,釋放出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強烈法治信號,也標志著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正在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