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11:22 瀏覽量:2576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在青島萊西市沽河街道邢家村南有片高地,由于地勢較高,加上近幾年干旱少雨,年年種糧年年歉收,成了村民眼中的“雞肋”地。職業黨建工作者、邢家村黨支部書記王德波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今年春節一過,他在做通村民工作的基礎上,聯系金鴿嶺家庭農場負責人馬志良,將這260畝土地以每畝每年600元的價格流轉給農場。
“土地流轉以前,一畝地刨去化肥農藥機械種子,每年只能收入兩三百元,流轉后,什么都不用干每年每畝地可以有600元的收入,而且還可以到農場里打工掙錢,土地流轉對我們老百姓來說真的是非常劃算。”村民邢振生說。
“土地流轉后也不能當甩手掌柜,要想留住農場必須主動出擊,幫助農場改換作物增產增效。”意識到這些的王德波又積極聯系農業專家,請專家對“雞肋”地進行科學考察,得出了適合種植果樹的結論。馬志良聽從專家的意見,3月11日開始陸續安排人力機械開始種植金秋紅蜜、迎霜紅等桃樹品種,這些品種有著產量高、個頭大、甜度濃、賣相好、抗旱抗蟲的優勢。
“以往我們8個人,一個多星期才能種100畝桃樹,現在用上了機械化種植,5個人兩天時間就可以種完這260畝土地。”馬志良介紹說。由于采用機械化種植,260畝土地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種植,隨著桃樹一起下地的還有節水滴灌管道,通過這套節水系統,可以達到節水、節肥、省工的目的,同時還能保持土壤結構,改善蜜桃品質、增產增效。預計兩年后,桃林畝產將達到3000斤左右,數年后高峰產量將達到5000斤左右,通過土地集中化種植管理,每畝地將增收近一萬元以上。
自從王德波上任以來,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模式,創新流轉方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探索出土地經營權的新形式、新辦法。實行“農場+合作社+農戶”的土地流轉模式,形成農戶和農場雙贏的良好局面,通過流轉土地,返聘村民在合作社上班,有效解決村民靠天吃飯收入不高、不穩定難題,引導村民實現不出家門就業增收,拓寬了村民致富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