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10:09 瀏覽量:1093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羅晨 袁國鳳)3月24日,針對“新冠肺炎與食品安全”,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食品安全新動向”系列講座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總顧問陳君石,就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食品傳播、新冠肺炎與野生動物的關系等話題與行業人士分享相關知識與建議,解讀各國政府權威機構意見,解答新冠疫情下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疑惑,幫助公眾科學抗疫、建立良好的食品衛生安全習慣。
不通過食物傳染,勤洗手是預防關鍵
陳君石介紹,2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報告》,對新冠病毒通過食品傳播的可能性給出了官方意見及針對性建議。《報告》認為,盡管有人擔心新冠病毒通過食物傳播,尤其是生的動物性食物,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方面的證據能夠對這一觀點給予確定。各國食品安全官方機構正緊密合作,密切關注并搜集相關信息加以評估。根據對以往冠狀病毒的研究,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冠狀病毒并不通過食物或者食品包裝傳播。主要原因是,即便在食品或食品包裝表面有新冠病毒,其量也不會多,存活時間也不會長,不足以導致人體患病。截至目前,包括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疾控中心(CDC)、加拿大政府網、歐盟疾控中心(ECDC)、澳新食品標準局(FSANZ)、愛爾蘭食品安全局(FSAI)等在內的多國權威機構支持了這一結論。
《報告》介紹,冠狀病毒的特點是不耐熱,但在低溫條件下容易存活,因此,一般的烹飪手段(70℃以上)足以殺死病毒,對于全球消費者來說,保持衛生和正確的食品安全操作可以避免通過食物接觸到冠狀病毒。基于此,WHO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點”———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安全溫度、清潔的水和食材是居家生活應當隨時關注并做到的。陳君石強調,生的動物性食物,包括肉、奶和內臟等,存在沾染冠狀病毒的可能,因此居家生活要需要注意生熟分開,避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動物性食品。
此外,目前尚沒有證據證明新冠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傳播,也不屬于食源性病毒。那么,針對轉接提出的“糞口傳播”證據,新冠病毒會不會通過消化道感染人體呢?陳君石認為,盡管不能排除糞口傳染,但可能性較小。他解釋說,已有新聞報道稱,在小鼠和猴動物模型實驗中,研究人員用含有新冠病毒的食物喂食這兩種動物,并沒有引起發病。
那么,對個人來說,如何做好個人及家庭衛生,盡可能避免接觸到新冠病毒呢?陳君石表示,勤洗手是最有效的方法。根據SARS和MERS積累的經驗,最常用的清潔消毒措施可以殺死冠狀病毒,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有任何不同。這也意味著,接觸食物或食物包裝的表面后洗手就可以阻斷潛在的病毒傳播。勤洗手不僅是預防新冠病毒,更是預防所有生物性污染的有效措施。與此同時,不提倡個人或者企業對食品包裝進行大規模消毒,一是沒有必要,二是容易引發新的污染問題。
疫情改變行業,帶來機遇與挑戰
談到新冠病毒給食品行業帶來的改變,陳君石認為,首先是讓人類重新審視了自己與自然的關系。曾經,中國一部分地區有食用野生動物的傳統,此次疫情讓人們意識到這可能引發的危害,中國也正式確立了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制度。事實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由于避開了監管環節,存在巨大風險,野生動物不僅可能帶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食源性病毒,還可能帶有SARS病毒及新冠病毒等,一旦感染人體,后果嚴重。
其次,此次疫情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給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都帶來影響,尤其餐飲行業;促進了消費者對食安的認識和要求提升,使得零售、加工、餐飲等行業衛生和消毒的需求升級,增加了隱性成本。這些改變一方面直接導致一部分扛不過去的小品牌、小企業倒閉,盡管從整個行業來看,“大浪淘沙”并不是壞事,卻給個體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挑戰;另一方面某些食品品類的需求得以增加,如冷凍食品、方便食品、調節免疫類食品等,對于這些細分領域來說,疫情后將迎來新的機遇。
面對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與生活秩序逐步恢復,陳君石建議,面對疫情,消費者首先無需驚慌,病毒不會通過食品及包裝傳播,但做好食品衛生依然是必要的,這不僅是針對此次肺炎疫情,也是針對疫情結束后的日常生活;其次,全國的食品供應有保障,消費者無須囤積過多食品,仍處于疫情管控地區的消費者也沒有必要每天采買生活物資。“自己在家做飯的主要問題是膳食結構不合理,果蔬攝入少,其他營養素容易攝入過量;此外經常點外賣的家庭容易油鹽攝入過量。更需要注意的是,居家隔離期間如果活動減少,攝入能量應相應降低,避免因活動減少造成體重增加,做到‘吃動平衡’。”陳君石建議,原則上應當是“消耗多少能量,攝入多少能量”,而不是反過來。
上一篇:2 月份全國生豬生產形勢繼續向好
下一篇:后疫情時代: 提升營養素養,打造健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