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09:59 瀏覽量:2093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關鍵一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要確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亟須破解長期困擾我國農業的初級農產品價低、賣難的痛點。被稱為近5年信息領域最天才的發明應用之一、已納入國策的區塊鏈,除了溯源,在助力農產品銷售與扶貧方面還可發揮哪些積極作用,破解產銷“難點”、消除“痛點”?3月25日,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營養健康大講堂舉辦今年第二次網上直播,專家就此進行了討論和展望。
區塊鏈技術應用思路轉換
區塊鏈存入數據只能新增而不能修改和刪除,因此許多人認為追溯是其應用在農業最多的一個方向。北京優能鏈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郭悅表示,區塊鏈還是一個很新的技術,目前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與中心化數據存儲相比,各類區塊鏈共識算法不斷更新,以提高效率從而達到可商用的標準。因此,目前區塊鏈的應用還相當有局限性,主要用于溯源、供應鏈金融方面。他以紅酒舉例,介紹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追溯中的應用。
紅酒的品質和口感取決于葡萄種植過程中的光照、溫度、濕度。如果在葡萄種植園中架設農業氣象站,將種植園的光照、溫度、濕度等數據全部上傳并記錄到區塊鏈中,再通過大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消費者在選購紅酒時,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這些數據和紅酒品質的分析報告,以幫助消費者更科學地選擇優質紅酒。由于這些數據通過檢測設備獲取,并直接上傳到區塊鏈中,因此這些數據真實、準確且可信。
區塊鏈能否確保所有數據真實?郭悅坦言,區塊鏈并不能保障數據真實,只能最大程度保障數據在儲存后不會被人為或惡意地篡改和刪除。“源頭數據是真是假,這不是區塊鏈技術的管轄范圍。保障源頭數據的真實沒有絕對的方法,現階段就是盡量多應用硬件傳感器去獲取數據和傳送數據,盡量避免人為進行數據輸入。比如在物流過程中,定時通過傳感器向區塊鏈上傳運輸車輛的地理位置以及運輸車內的溫度等。”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減貧與創新官員董樂認為,消費信任問題是生產者(尤其是小農戶)和消費者之間普遍存在的復雜問題。消費信任不能靠技術徹底解決,因為本質上是人的信任問題。但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為建立消費信任提供一定條件。
董樂曾在網上購買一只某品牌的區塊鏈肉雞,通過App他看到這只雞的生長周期和每天在飼養場的活動軌跡,但看不到雞在屠宰場和運輸銷售的軌跡。“作為消費者我最關心的是肉雞質量,雖然飼料信息和獸藥信息等目前還看不到,但通過區塊鏈至少可以知道這只雞的原產地。今后可以投入更多資金,接入各階段的數據,滿足全產業鏈追溯。當然,技術的成本還需要進一步降低,否則花兩三百塊錢買一只雞,并不能讓更多的消費者享受到區塊鏈的好處。”
北京優能鏈最初應用區塊鏈技術做農業和食品行業溯源,但現在方向有了新的調整。
郭悅回顧公司開始做農業溯源時,接觸過很多高端農產品種植公司。后來發現,絕大部分農業企業不會花錢去打造自己的農產品追溯系統。以現在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和方式,有沒有追溯系統對農產品銷售來說沒有太多影響。“農業是傳統行業,你讓農戶投入,必須明確告訴并保障其投資回報,但以目前的情況,誰也無法保障追溯體系建設的投資回報率。因此,必須通過產品銷售去逐步刺激培養追溯體系的發展。農民和農企的需求很簡單:把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郭悅對此感受頗深。
郭悅就此轉換了思路:以區塊鏈技術在農業或大宗商品銷售作為切入點,先為農產品快速批發搭建銷售網絡,幫農民把產品快速賣出去并賣出好價錢,然后通過數據分析告訴他們什么時候應該賣什么,能賣多少。
“舉例來說,都是10元一斤的橙子,一個有追溯系統、有檢測報告,一個沒有,哪個賣得更快?顯而易見。”郭悅認為,要讓追溯系統成為產品在良性競爭中獲勝的關鍵條件,就好像在淘寶上買東西時,大家會看哪個商家有鉆,哪個有王冠一樣的道理,這樣才能讓“建立追溯體系”從被動需求變為主動需求。
借助區塊鏈破解扶貧產銷痛點
傳統的扶貧方式一般是貧困地區的企業拿到扶貧款去提升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或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然后通過電商扶貧去銷售產品。但是,其中的痛點困擾著扶貧實踐。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營養專員王萌參與了農村農業部《食物營養大數據及區塊鏈技術應用與對策研究》項目。她通過調研了解到,國家在電商扶貧方面投入巨大,電商已實現對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新增幫扶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27萬多人。“但是,脫貧攻堅是個硬骨頭,偏遠省份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和物流條件還相對滯后。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中老年人士中有電腦、懂電腦、會用手機做電商服務的人相對較少,這些問題阻礙了電商扶貧的發展。另外,農產品銷售的資金經過多個環節,最后分到農民手中的利潤到底是否相對公平,這些問題也有待深入調研。”王萌認為,區塊鏈通過銷售體系的算法模型,保證了相對公平的收益;結合大數據分析可以降低農戶相對的風險,比如供求變化影響價格,同時也為扶貧監管提供了可信的數據來源。
采購湖北春茶出口,帶動疫后湖北茶企復產;在東北大糧倉提供“糧食銀行”服務,助力農業增收,中糧集團一直在對農民開展實實在在的幫扶。王萌說,結合傳統快消領域,借助區塊鏈,創新電商營銷模式平臺,中糧集團正加快數字化轉型,開拓農產品扶貧領域。
郭悅的團隊在農產品營銷的扶貧實踐中也在不斷思考、討論:提升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后,產品如何賣出去?電商扶貧零售的量能否足以支持地方脫貧?貧困地區的物流相對落后,是否能支持零售對物流的較高要求?企業提升了生產線,自動化代替人力從而減少企業成本,但如何帶動地方其他貧困人口共同脫貧?如何有效提升扶貧款的使用監管水平?
“這些問題其實也是公司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的問題。這些技術手段包括: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結合,以及產品業務模式設計上的創新。”
在郭悅看來,貧困地區除了缺資金,更缺少人才。特別是市場分析和精準營銷的人才。通過區塊鏈儲存銷售數據結合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就可以準確地幫企業做市場分析,從而實現精準營銷,用數據分析預測來彌補專業市場人才的缺乏。同時也可以為監管部門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去追溯扶貧企業銷售利潤的分配和扶貧款的使用。
另外,通過產品模式的創新,可以改變銷售模式,將零售轉化為批發,這更適合大宗商品,特別是農產品的銷售。對于農企來說,預售可以避免產量過剩所帶來的滯銷問題。
郭悅強調,農業經濟學中,經銷商對于農產品銷售網絡搭建至關重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互聯網零售概念其實并不適合農產品和食品的銷售。要做到以低門檻甚至零門檻讓當地的農民參與銷售,這樣才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這些都屬于模式上的設計創新。同時,經銷商網絡中產生的資金流向、利潤分配記錄、物流記錄、進貨訂單、納稅記錄等數據,都需要具有不可逆不可篡改的特性,而這恰恰又是使用區塊鏈技術所能滿足的。
農業區塊鏈的國際經驗
FAO在全球有五大戰略目標,其中之一是減少農村貧困,支持各國制定和實施旨在減少農村貧困的戰略、政策和計劃,注重加強婦女賦權、農民體面就業和包容性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中國政府和FAO制定的國別規劃框架(2016-2020)下,FAO支持中國政府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直播中,董樂介紹,FAO和國際電信聯盟在2019年出版了一份報告,主題為區塊鏈在農業領域的機遇和挑戰,其中包括區塊鏈在幾個領域的應用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用于農產品產業鏈。澳洲創業公司AgriDigital通過搭建平臺,將農民、買家、網站運營商和金融從業者聯系起來,使多方可以安全、實時地簽約、交割和付款。2016年試行了世界上第一個解決農產品交易的區塊鏈平臺,使澳大利亞種植者的所有權轉讓可以實時交易,消除了賣家的交易風險,也提高了透明度和效率。
區塊鏈平臺不僅可以交易農產品,還可以追蹤農產品,2017年和澳大利亞最大的谷物出口商CBH合作,試點追溯了有機燕麥從農場到加工廠,再到零售商的全產業鏈。
世界糧食計劃署試點區塊鏈技術,使現金轉賬更加高效、安全和透明,還節省數百萬美元。2017年利用區塊鏈,更有效地向約旦境內的敘利亞難民提供糧食援助,居住在約旦難民營和收容社區的50萬難民由此受益。經過18個月的試點,區塊鏈被證明可以改善援助參與各方的信息共享,提高援助效率和透明度。
在報告中,還有一個案例是AgUnity為世界上最貧困的小農戶享受普惠金融提供途徑,降低成本。
董樂說,在運用包括區塊鏈在內的分布式記賬技術時,應關注其潛在挑戰和風險,比如標準尚未統一,數據保密和立法,技術濫用等。中國已經制定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2020年后,貧困地區依然面臨著持續減貧的任務,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這就需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忽視小農戶和弱勢群體的數字農業發展需求,這樣才能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參加直播的專家認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需要多方的參與來搭建網絡;應理性看待區塊鏈技術,真正研發出更多接地氣的區塊鏈產品;重點關注小農戶和弱勢群體的需求,確保技術促進社會的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以區塊鏈重塑價值信任體系,讓每一個勞動者得到相對公平的收益。
直播的主持人、中國糧油學會糧油營養分會秘書長賈健斌表示,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才是扶貧工作的根本,而區塊鏈技術能夠為食品產業提供從原料到產品、農業到餐桌、生產端到消費端的綜合解決方案。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實施可以將目前扶貧的成果擴展至其他貧困地區,5G時代將打造“科技扶貧+信息技術扶貧”新的扶貧模式。另外,區塊鏈不僅僅是營銷模式的創新,其主要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整合食品產業鏈,引導消費和投資方向,創造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上一篇:浙江余杭:規范“徑山茶”地理標志商標使用
下一篇:浙江龍泉:黑木耳線上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