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09:54 瀏覽量:2253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中國擁有數以億計的外賣用戶和數百萬網上餐飲商戶,如何在這個碎片化、電子化和跨區域的龐大產業上構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是我國餐飲行業始終面對的問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外賣行業為確保居民生活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食品衛生安全、外賣包裝垃圾處理等方面的缺陷。”近日,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完善外賣行業食品安全監管”視頻調研會議上,廣東省政協主席王榮說。
走出適合國情的監管之路
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張慶黎表示,食品安全是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近年來,外賣餐飲發展迅猛,加強餐飲外賣安全監管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在擁有數億外賣用戶、數百萬商戶的外賣產業構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在世界上沒有先例,也沒有現成的經驗,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全國政協今年把“完善外賣行業食品安全監管”列為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就是要從“外賣”這一小切口入手,搭建委員與相關部門的協商平臺,在協商中凝聚共識,共同推動相關問題解決。
張慶黎強調,要緊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四個從嚴”的要求,針對外賣食品安全監管的特殊性,圍繞完善監管制度深入研究,推動健全和完善外賣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全鏈條的監管制度;圍繞健全監管體系深入研究,堅持統籌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推進外賣食品安全監管平臺、安全標準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圍繞法律制度實施深入研究,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及選擇性執法等問題;圍繞構建多方參與的共治格局深入研究,健全外賣行業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推動形成各方各盡其責、齊抓共管、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行業發展監管之路。
全鏈條監管餐飲業網上交易
廣東是外賣食品消費大省,王榮介紹說,當地針對外賣餐飲商戶和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展明廚亮灶工程和千眼行動,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去年還推出食安封簽行動,即在外賣餐盒上使用統一的一次性封簽進行包裝,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他也表示,一些外賣餐飲網點有隱蔽性和特殊性,傳統的線下監管不能完全適應外賣行業的需要。
在廣東分會場,一位90后消費者表達了她的擔心:“希望那些街頭巷尾沒有品牌的小餐飲商戶向消費者秀出陽光廚房,讓大家吃得安心。”
這樣的擔心是有事實依據的。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特殊食品注冊管理司司長王紅說:“2019年對網上餐飲單位開展抽檢2905批次,不合格率為7.95%,高于餐飲行業的平均不合格率4.27%。”她表示,當前發現的問題中,有的是原材料不合格,包括非法添加低劣或非食用添加劑、餐具使用不合格、消毒不合格等,此外還有加工制作、人員管理、環境管理等方面的衛生問題。
加強監管,首先要完善相關法律體系。近年來,我國已出臺食品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與外賣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保障外賣行業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廣州大學講師肖平輝認為,食品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的相關內容還需要協調一致,“比如食品安全法用的是網絡交易的概念,電子商務法用的是電商概念,兩部法律中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罰款標準也不一致。”他說,外賣行業的新業態正在涌現,比如通過點擊抖音、快手等App的美食視頻“跳轉”到外賣平臺的交易,或者通過工廠流水線廚房生產出的自加熱外賣食品,在法律上尚未明確其食品安全責任歸屬。
對此,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黃紹龍也認為,應該完善相關法律和監管制度,填補新業態監管空白。他建議創新監管方式,以網管網,對餐飲業的網上交易實行全鏈條監管。
形成多方共治的工作格局
除了外賣食品本身的安全,包裝材料的安全同樣重要。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李汴生說,外賣餐飲商戶和消費者在這方面的安全知識和意識都還不夠,而且,外賣包裝盒的抗壓性和密封性普遍不足,在疫情防控期間,食品尤其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他建議對外賣食品包裝的安全性、功能性、環保性進行研究,提高外賣包裝行業的準入標準。
在外賣行業中,第三方電商平臺對食品安全要負主體責任。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有專門的團隊負責處理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對平臺上的商戶也有自己的審查和監管程序,并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共享相關信息。
外賣行業食品安全人人關心,人人有責,當前需要形成多方共治的工作格局。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孫咸澤建議,除政府部門的監管外,要加強社會監管,建立第三方監測評價系統。他認為應成立專門的外賣餐飲行業協會,發揮其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行業自律,并鼓勵外賣商戶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監管,讓外賣餐飲行業在陽光下運行。 (周巖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