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10:01 瀏覽量:20903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由中國食品報社、國家輕工業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共同開展的第四批中國食品報通訊員、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采樣員網絡培訓將于4月10日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品安全推廣員、食品行業從業者、食品專業學生及相關人員將首次采用“互聯網+”培訓的方式學習。內容圍繞《食品安全標準及法律法規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分類》《食品安全抽檢法規要求及抽樣文書填寫》《國食盾智能化系統》等理論體系進行系統專業培訓。
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采樣員第一期培訓(資料圖)
此次培訓經考試合格的學員將取得“中國食品報通訊員”和“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采樣員”雙證。在食業工作中學以致用,為百姓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對于食品安全的追求從“食品數量安全”轉變為“食品質量安全”。不僅要求吃得飽,更在追求吃得好。食品檢測技術作為直接反映食品質量的數據,具有科學性、嚴謹性、直接性。2014—2018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4.7%、96.8%、96.8%、97.6%和97.6%,呈逐年遞增趨勢。
《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構建了我國食品安全質量體系的四梁八柱。要求必須深化改革創新,用“四個最嚴”要求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采樣員作為一線工作者,通過依法到食品生產廠家、食品生產流水線、食品分銷渠道等多個環節進行實地采樣取樣,具有隨機性、代表性及真實性。經過檢測中心對于來樣進行檢測,逐步將監督抽檢、風險監測與評價性抽檢分離,為當地行政執法部門提供精準靶向服務,節省第二方審核精力和費用,國家資源得以優化配置。通過這項工作,促進縮短食品安全標準與最嚴謹的標準要求的差距;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能力,夯實預警系統的“溝通功能”“預測功能”“避險功能”;督促GMP及HACCP的有效建立;提高國內食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突破技術貿易壁壘。
此次培訓學員們將著重學習國食盾智能化系統與傳統抽樣系統的區別。“證據鏈完整、檢測數據精準”作為國食盾系統的技術優勢,為“提高政府管理水平、降低企業法律風險”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使用者結合Web端、移動客戶端、安卓Pad端、移動管理端高效易行的進行一線采樣員與食品生產企業、食品檢測數據的信息交聯。
運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聯網云覆蓋等技術對現行的食品安全生產與實驗室管理切實形成一套企業智能化食品安全管理與防范體系。結合企業的實驗室檢測、原材料采購、產品出入庫、生產全過程監管以及員工管理等各環節創新模式和對接與集成,并在過程中實現數據傳輸、工時統計、任務調配、教程培訓、規則判斷、風險提示、數據追蹤和實時監控等,按照企業的產品種類和生產流程要求,達到企業管理標準化、程序化、可視化、可追溯,使企業生產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運用區塊鏈,對檢測數據、視頻數據去中心化,防篡改。
目前,國食盾智能管理系統已按既定目標成功研發,并在國家輕工業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上線應用。國食盾智能管理系統凸顯以下六大業務特點:一是采樣過程功能超前。便攜式人臉識別系統,對采樣人員進行身份識別和掃臉識別;產品掃碼及信息自動錄入;隨機挑選采樣產品;采樣和生產全過程視頻記錄;語音錄入節省時間;過程錯誤預警提示。二是遠程回傳實時指導。采樣圖片及數據資料可遠程實時回傳至系統中心,保證所采樣資料的真實性、有效性、防篡改、防調包;實時指導采樣過程所遇問題;操作簡單易學易掌握。三是自動分配及預知管理根據回傳數據,中心對其進行同步分析處理和預知管理。自動分配工作任務;自動配備試劑材料;自動統計儀器設備工作飽和度;預知管理,避免工作量分配不均,量化檢測時間。四是人機相符杜絕虛假。檢測人員身份驗證;檢測人員與儀器設備和標準規定一致;檢測過程實時監控與自動記錄;檢測過程規范化可在線指導。五是自動對接提升效率。儀器設備端口預留對接;檢測數據自動抓取記錄;自動生成記錄報告單;減少員工手工操作和填寫表單,成為監督者、審核者,有效提高人均工作產值。六是全程監管可查可溯。系統最終自動生成檢測報告,企業可針對檢測報告數據、過程、錯誤原因以及真實性進行全程有效追溯;客戶端自動下載報告,并可對檢測全程可查可溯可追蹤。 (李聰穎)
上一篇:湖南益陽市赫山區查獲一起茶葉標注虛假生產日期案
下一篇:2020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理項目公示 食品相關領域51項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