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14:23 瀏覽量:1031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受疫情影響,今年我國出口業發展面臨多年來未有的嚴峻挑戰,盡管當前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外貿企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但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外貿企業普遍面臨在手訂單取消或延期新訂單簽約困難、物流運輸不暢等諸多問題。根據海關統計,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進口下降0.7%,出口下降11.4%。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國家及時出臺一系列外貿穩定增長措施,支持外貿出口企業復產,大力優化國內市場供給,促進外貿產品內銷。在日前舉辦的“促進出口食品企業開拓國內市場交流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對此展開探討。
政策利好
打開出口轉內銷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培育了一批具有出口能力和出口資質的食品生產企業,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常年出口到歐洲、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合格率超過99%。但近年國際經濟形勢波動,出口食品企業開始面臨出口成本增加、國外訂單不穩定等問題。與此同時,國內消費升級,國內市場出現優質產品供應不足、消費外溢等現象。因此,國家提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之一便是提升內銷產品質量、促進國內消費和引導境外消費回流,讓國內百姓分享到更多的“質量紅利”。
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會長王新對出口企業轉型內銷扶持政策解讀,2014年,李克強總理視察質監工作時提出,要積極促進出口企業內外銷產品“三同”,即“同線同標同質”: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按照同樣的標準生產,達到相同的質量水平。2017年,“三同”工程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中,第1條就提出,大力優化國內市場供給,在消費品領域積極推行高端品質認證,全面實施內外銷產品“三同”,鼓勵外貿加工企業、制造企業充分利用自身產能,創新商業模式,通過自營、合作等方式,增加面向國內市場的優質產品供給。如今,國內消費者已經逐漸了解和接受“三同”理念,并開始主動尋找和購買“三同”產品,出口產品轉銷國內的消費環境已經具備,這對出口企業打開內銷渠道是非常好的優勢。
中國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于露在談到中國外貿食品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時談到,今年1、2月的數據顯示,我國食品農產品進口達到246.6億美元,同比增長5.1%;但出口貿易額為94.9億美元,同比下降11.6%;在超千萬美元出口額的農產品中,僅有鱈魚、大蒜、馬鈴薯、洋蔥、葵花籽、花生、柑橘屬水果等不超過10類保持增長;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日本、歐盟、美國等的出口額同樣下滑。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情況不容樂觀,出口轉內銷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但于露也指出,出口仍然是出口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我國穩定外貿出口基本盤的最堅實力量,一定不能在轉內銷之后就忽視了長期耕植的出口市場,相反,穩住與海外客戶的關系才能穩住出口的基本盤。華人、華僑對本土產品的需求長期存在,在我國與美國簽訂的進出口協議中,新增了對我國熟制禽肉產品的出口許可,我國的一家企業即將對美國出口中國的傳統零食泡椒鳳爪,這充分顯示出海外市場對中國食品的需求——盡管不大但是存在,盡管不是貿易“主角”但也需要珍惜和保護。尤其是在“大健康”理念不斷推行的當下,華人對傳統飲食的需求、全球對健康產品的認可,都將成為出口食品企業的信心所在。
此外,食品本身具有的高消耗屬性也應當成為食企保持信心的理由之一。“有意思的是,在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國外家庭將采購食品稱為家庭的‘碎石機’,也就是采購回的食品在短時間內就會被消耗掉,尤其疫情發生以來,家庭食品的消耗量更是成倍增長。”于露說,在形勢不佳的現實下,食品企業尤其出口企業更要堅定信心,等待轉機。
國內機遇
健康營養便利成為新需求
對于出口食品企業在內銷時應從哪些方面創造或把握機會,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讓消費者的生活狀態發生了很多變化,直接導致了對食品需求的變化。除了對基礎食品需求要有保障外,消費者對高營養、健康的產品關注度與需求量都顯著提升。
一方面,更多國內消費者對“良好的免疫力是戰勝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有了深刻的體會,因此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產品備受關注,業界一直認為其將成為特殊食品行業新的增長點。有數據顯示:超過52%的消費者關注能夠提升自身免疫力的產品,例如高鈣、維生素補充劑、補充能量的食品需求迫切,而功能性食品、天然有機食品、高蛋白乳制品、活性益生菌等產品的選擇意愿也更加強烈。在休閑食品領域,高纖食品因能幫助改善腸道功能,堅果類產品由于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都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需求量不斷增加;而植物基產品由于其自帶的健康與環保屬性,在疫情之前就已為食品界和消費市場看好。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消費市場對方便食品、便捷性包裝食品、大包裝食品以及保質期長的包裝食品需求量增加。疫情期間,速食、方便食品、自熱食品銷量大幅增長。2020年1月以來,天貓平臺上,方便面總銷量同比增加57%,水餃餛飩類總銷量同比增加78%,自熱火鍋總銷量同比增加144%,肉制品總銷量同比增加264%,湯圓總銷量同比增加60%,蔬菜、方便速凍食品、米面糧油同比增長均超過100%。同時,價格也不再是消費者選擇的首要指標,半成品速食面、自熱鍋產品在方便的基礎上,增加蔬菜、肉等食材,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營養的需求。另外,疫情期間,大量罐頭食品進入家庭,其品種豐富、口味多、儲存時間長,逐漸為更多國內家庭接受并喜愛。
“今年疫情期間,出口企業更加明顯地感受到了出口受阻的壓力,而相關部委出臺一系列支持出口食品企業內銷,打通內外貿堵點、加速外貿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措施,相關組織、協會與媒體也以新聞報道、直播等形式,開展了宣傳與對接活動,助力出口企業內銷。”王新建議,“未來,我們將會繼續引導更多的出口企業加入三同工程,共同開拓國內市場,也希望出口企業能更多利用聯盟的力量,而不是只依靠單打獨斗。”
找準定位
融合渠道強化品牌保持信心
何繼紅認為,不僅是出口企業,整個食品行業都應該對疫情后消費者需求的新變化進行思考與應對。食品企業要融合渠道、強化品牌,找準自己的定位。
首先,健康意識的覺醒將成為市場的助推器。市場分析家預測,2020年將成為世界各國營養補充劑和功能性食品發展的重要一年。目前植物基產品、植物蛋白市場規模逐年擴大,預計未來兩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0%以上。何繼紅認為,企業只有全面地了解市場發展趨勢,把握消費者新消費需求,才能開發出個性化的優質產品,滿足未來食品市場需求。加大研發力度,快速推出更多更好高營養的健康產品,是所有食品企業應對“后疫情時代”的基礎和發展方向。
其次,消費者對大品牌的信任和依賴將會增強。有數據顯示,37%的消費者表示會在疫情結束后支持在疫情中有暖心舉動的品牌,而盒馬、每日優鮮等到家服務平臺通過保障食材供應,疫情期間盡量實現配送,也贏得了消費者認可。相關品牌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進一步鞏固疫情期間樹立起來的良好品牌形象,強化品牌優勢,提升品牌消費美譽度。
再次,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的普及應用,加快線上線下融合,讓市場渠道更加暢通,也是食企需要重視的。疫情期間,線上銷售和大小超市銷售相對順暢,今年一季度,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536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食品類增長32.7%。盒馬的銷售統計中,TOP10的品類全是食品;京東一季度食品類的銷售同樣增長迅猛,同比增長了50%。這說明疫情對消費習慣的改變深刻影響著零售消費及相關行業,也意味著“云端生活”將作為習慣被保留下來,吃、用兩大場景將加速轉移線上。
未來,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費新模式、新方式快速發展,能夠有效降低疫情影響,給人們的消費提供一個突破口,及時釋放消費需求,幫助消費市場回暖。新消費模式也在融入新時期人們的“宅生活”,改善現有傳統經營模式,附加科技基因,促進消費市場向科技化、線上化升級。因此,傳統渠道、商超等現代渠道及電商渠道的加速更迭等,值得各企業深入思考、提前謀劃。
對于外銷產品如何在國內市場提高銷量,于露同樣認為,找好渠道很重要。她介紹,社區渠道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其極佳的便利性,可以明顯觀察到其在疫情期間的銷售增長現象。此外,針對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問題,外銷轉內銷產品更應做好創新,目前來看,很多食品品類的口味、食用形式、包裝材料和成本控制都還有很好的創新空間??傮w來說,盡管受到影響,企業對國內市場應當保持信心,并在市場開拓中逐步找準自己的定位,爭取更好的增長。
“疫情給食品行業眾多企業帶來挑戰,但是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深度思考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中國的食品產業仍在繼續轉型升級,我們對此充滿信心。”何繼紅說,“只要企業能夠在危機當中快速反應、有效應對,及早謀劃長期布局,我相信一定能夠化危機,成功穿越周期,助力中國經濟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