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08:55 瀏覽量:11455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報經濟觀察團隊
“品質農業 筠連實踐”系列報道之六
茶,影響世界的中國樹葉,原產于中國南方,是世界三大健康飲料之首。“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發祥地,世界最大產茶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畫卷,每一卷都飄著清幽茶香。
川南筠連出好茶!不僅是茶界對筠連茶的認可,更是最講究陽光、空氣、地形、土壤、氣候溫度的一片樹葉自然選擇的結果。生于幽谷峻嶺,長于高山云霧,盡享日月光華,經受風霜雨雪,相伴筠山定水的一片樹葉,經歷兩千多年的歲月,用完整的生命旅程成為筠連名片。
尋蹤:五尺道茶馬繁 千年歷史載榮耀
筠連茶葉產業歷史悠久,筠連產茶可上溯至秦漢時期,以盛產早白尖“黃芽茶”、“工夫紅茶”、“筠連苦丁茶”等名優茶而久負盛名。
五尺古道,茶馬繁忙。筠連一直是五尺道上的重要節點,素稱“絲茶之鄉”。據史書記載,遠在秦漢時代,筠連已是有名的茶區,所產茶葉色嫩綠、味醇厚。唐代以來,筠連已有茶葉課稅。境內塘壩鄉所產黃芽茶,在清朝被定為“貢茶”,至今民間還有“天下未嘗黃芽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傳說,極言其茶發芽早、品質佳。
穿越2000多年的久遠時光,蜀道地緣交通的限制、政治經濟格局的改變、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等都成為左右筠連茶史進程的重要因素。1951年,筠連成功研制出“川紅工夫”,自此成為“川紅工夫”核心產區和優質產區,第一個川紅工夫技術推廣總站也在筠連成立;1959年筠連紅茶金黃白露芽茶作為國慶獻禮茶敬獻毛主席;1977年筠連縣被列為全國百強茶葉基地縣;1980—1983年版現代漢語詞典對“川紅”注解——“為茶葉品種之一,主產四川筠連”。
1984年筠連早白尖被認定為國家級茶樹品種;1985年筠連工夫紅茶在24屆葡萄牙里斯本獲得國際博覽會金獎。2017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筠連——“川紅故里”稱號。筠連紅茶成為中國茶葉博物館首批收藏產品,并于2019年建成中國川紅博物館。筠連先后榮獲“四川省出口茶葉生產基地省級示范縣”、“全國茶葉發展示范縣”、“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葉百強縣”等榮譽稱號。
遇見:自然孕育神奇 茶香飄向四海
在逶迤磅礴的烏蒙山下、四川盆地的南緣,有一片神奇美麗的土地。這里四山皆竹,一色相連。這里是筠連。
驕陽似火,走進筠連的茶園,遠遠望去,茶樹茂盛,一片蔥蔥蘢蘢。萬道霞光在這翠海上鋪開,給萬畝生態茶園染上一層金 色。清新的綠,一眼望不到邊,與蔚藍的天空相連;微風歌唱,茶葉伴舞。三五成群的茶農,穿梭于茶叢中,敏捷地摘下一片片嫩芽。好景,好人,勾勒出一副絕美的圖畫。
筠連茶鄉,得天獨厚。筠連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處于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帶,南部山高林密,北部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從368.5米至1777.2米,農業垂直分布明顯。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日照時數1064.4小時,高山多霧,年平均氣溫17.6℃,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屬于茶樹原產地。境內現有野生茶樹、貢茶古樹、國家級茶樹良種早白尖、四川群體品種等茶樹資源。
特殊的自然條件使得筠連茶樹比同緯度的茶區早發芽一個月。一般在2月末到3月初,最早的春芽就已經露頭,于是有了聞名茶界的宜賓早茶,有了筠山早茶最先將春的問候帶到愛茶人杯中的期待。
傳承:技藝打造品質 好茶名遠揚
長在筠山的一片樹葉,在一代代茶人的手中成就了一種植物生態與人類智慧的邂逅,創制“川紅工夫”,孕育出中國產量第一的苦丁茶。筠連苦丁茶和紅茶兩個茶飲類地理標志產品,讓茶的江湖有了筠連茶的地位和傳說。
隨著炒茶機的盛行,越來越多的手工茶已經失傳。為了使筠連一代代制茶人豐富多彩的制茶技藝得以整理固化,使那些曾經流失的關于筠連茶的記憶得以鮮活呈現,使在制茶過程中的歷史積淀和現實成果得到保護和傳承。筠連將擁有的茶飲類兩塊金字招牌“筠連苦丁茶”和“筠連紅茶”的制作工藝成功申遺,將其制作工藝列入了當地非遺保護名錄,讓筠連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茶鄉精彩相遇。
筠連紅茶有著兩大工藝流程,其中,初制工藝流程包括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精制工藝流程包括揀選、分篩、拼配、提香、后發酵。茶在采制和儲存過程中自然轉化,香氣、滋味、茶性緩慢變化,以達到更好的品質。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筠連紅茶”品質為:外形緊細秀麗,金豪顯露;香氣馥郁,天然花香、果香彰顯,滋味鮮醇,回味悠長,具有濃厚地域風格。而筠連苦丁茶,外形條索緊細,色澤翠綠,湯色翠綠明亮,滋味微苦回甘,葉底嫩綠明亮。
無論是筠連歷史久遠的曬青茶,還是后起之秀的川紅工夫,還是青山綠水的苦丁茶,工藝和原料造就了它們不同的風格口感,時代和地緣造就了它們不同的歷史機遇。它們最終都造就了具有悠久歷史、傳承地域的筠連茶類,以其獨特的、精彩紛呈的形態進入了茶的歷史。
關注筠連茶產業報道之二。
(筠連縣科協王敏 中國食品報經濟觀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