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12:52 瀏覽量:2768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應瑞瑤
【編者按】
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全面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但“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問題仍然存在,“農業弱”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轉變。為推進農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申報“農業安全生產轉型的現代化路徑研究”,2017年12月,獲得江蘇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去年年底,項目產出《農業安全生產轉型的現代化路徑》出版。多位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為此專著撰寫書評,圍繞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現狀、農業安全生產轉型所面臨的挑戰以及解決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農業關乎民生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但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進程中,水土資源污染日益嚴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農業生產與居民食物消費之間的主要矛盾已經由過去的總量難以滿足消費需求轉變為農業生產層次和質量難以順應消費升級需要之間的矛盾。
農業安全生產轉型是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必然過程,也是關系到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全局問題,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所在。明確中國農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的路徑,切實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一方面是保證農業生產所依賴的水土資源質量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為確保農產品自身質量安全可靠提高持續的推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當下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在具體研究內容中,《農業安全生產轉型的現代化路徑》具有三大特點。
一是從大量第一手資料中真實反映和概括了當下我國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消費偏好與意愿:消費者對具有安全認證標簽、產地信息和添加劑信息的安全農產品具有顯著的消費偏好,因此,在當下完善食品安全認證,提升消費者購買滿意度具有現實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二是通過田野調查與論證深刻剖析了當下農業生產行為特點、決策效率、轉型意愿及其背后的影響機理,由于經濟成本、生產技術、農戶認知等多方面的限制,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農產品安全及農業生產多環節均存在風險隱患,因此很有必要通過政府引導規范農業安全高效生產。
三是科學分析了農業生產者安全生產的政策供給與政策需求,從治理主體、治理工具、治理政策等方面探索監管模式改進路徑,并在差異化、精準化的政策設計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與探索,具有諸多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