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14:25 瀏覽量:12296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巨大,這提醒人們重新審視食物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
食物消費方式有兩類。一類是食物生產后直接消費,生產環境與消費環境混合在一起;一類是在食物消費之前進行必要的簡潔加工,食物生產與消費環境之間相對分離。
相對分離的食物消費方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有效避免大量消費者直接接觸活體動物,減少人類在病毒下暴露風險的健康消費方式。
食用牛奶是一種典型的相對分離的食物消費方式,發展奶業是建立相對分離食物消費方式的引導力量。
在食物系統中,奶產品必須經過種植、養殖、加工、運輸等環節,最后進入超市或銷售終端,才能到消費者手中,其生產過程和消費環境相對分離。
奶業產業鏈長、產品不易貯存,而且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硬件要求高,尤其是從鄉村到城鎮都需要冷鏈配置,相對其他食物生產難度更大。
但是,人類對優質蛋白和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成就了奶業。據FAO統計數據,2017年全球人均牛奶蛋白攝入量為每天8.5克,是人類最多的單一動物蛋白來源。在奶業的帶動下,食物生產與食物消費環境相對分離。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冷鏈條件日趨完善,為其他食物消費方式的轉變發揮了重要引導示范作用,成為整個食物鏈健康消費方式的引領者。
食物消費方式的轉變將會影響上游農業生產結構的轉變。而發展奶業將有助于構建綠色農業體系。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整體可以概括為“糧豬”結構。這種農業體系作用重大,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例如,種一季莊稼,約有50%的生物產量轉化為籽實,作為糧食用于口糧與飼料糧,但還有50%的生物產量轉化為秸稈,難以利用。即便處理秸稈,也需要耗費更多的能源。這就是“糧豬”結構農業生產的基本狀況。
發展奶業可以彌補“糧豬”結構的不足。奶牛等反芻動物擁有特殊的瘤胃,能夠大量充分利用整株植物資源。比如,全株玉米青貯飼料、苜蓿青貯飼料等利用的是整個植株,是全部的生物產量。奶牛養殖需要的牧草不適宜遠距離運輸,必須就近種植,而且需要禾本科與豆科合理搭配種植。
所以,在整個農業生產中,奶牛與土地結合最緊密,融為一體。一塊土地,產出的生物量全部為奶牛食用,生產出人類需要的牛奶,留下優質的肥料用于原地肥田,最大程度做到糞肥從哪一塊地來,就回到哪一塊地里去。奶業生產是名副其實的高效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奶業有助于推動從傳統糧食安全觀到整體食物安全觀的轉變。
發展奶業也是維護農業多元化,構建綠色農業體系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的奶業產值一般占整個農業產值的20%左右,如英國達到40%,我國僅2%左右。
上世紀70年代,歐共體通過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實施了著名的對第三世界牛奶援助項目,依然值得我們思考。當時的歐共體國家生產的牛奶大量過剩,還要倒貼錢援助給第三世界國家。
為什么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發展奶業?原因是保持一定比例的奶業,可以避免過度依賴“糧豬”農業生產結構,更有利于保持農業生產多元化。同時還有利于維護整個農業體系的生態融合,即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融合、種植業中禾本科植物與豆科植物的融合。
因此,讓奶業在整個農業系統中發展到合適的比例,可以減輕豬業生產的壓力,是推動綠色農業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
牛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接近完美的食物,素有“白色血液”的美譽,是除母乳之外,嬰幼兒的第一口糧。因此,奶瓶子里裝的不僅僅是一種普通食品,更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和希望。
許多國家把發展奶業作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并且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如日本“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美國“三杯牛奶行動”、印度“白色革命”等。
我國人均奶產品消費量低,是目前健康中國的短板。2019年我國奶類人均表觀消費量約35.9公斤,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17年我國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為每天40.4克,其中肉類提供53.1%,奶類僅提供6.7%。相比之下,日本的奶類提供動物蛋白的14.8%,美國是30.4%,德國是40.2%。
無論從農業生產結構分析,還是從食物消費結構分析,我國奶業都顯而易見是國家發展中的短板。
推動奶業優質發展,應該成為國家的優先政策。只有加快部署重大戰略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攻克良種選育、健康養殖、苜蓿青貯、生鮮奶用途分級、低碳加工工藝和優質奶產品評價等核心技術,才能高質量構建飼料生產—奶牛養殖—奶類加工—奶品消費有機銜接的健康發展模式,為推動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闖出一條優質綠色之路。
發展奶業,可以有效帶動食物消費方式中的鄉村冷鏈或商超建設,推動綠色農業生產體系構建,提升食物消費結構中奶類的比例。這些都是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期待,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民生賬。
奶類食物是生活必需品,是全社會的普惠食物,要避免過度加工、過度包裝、過多環節和過高利潤,制造所謂的“高端食品”,鼓勵通過簡潔加工、就近加工,做到安全衛生、綠色低碳、營養鮮活的牛奶就在身邊,經濟方便,惠及每個家庭,讓中華民族更加健康強壯。
豐富全國人民的奶瓶子,將從消費端減輕豬肉生產壓力,改善食物結構,為健康中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王加啟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
上一篇:青海:新增20家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
下一篇:海東化隆:奶牛養殖讓百姓生活更“牛氣”